程。最终,他们来到了广汉三星堆一带,这里平坦开阔、水土丰美,蚕丛带领族人在这里定居下来,逐渐吞并或同化了当地部落,建立起古蜀王国,并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零?点-看\书` `更`新,最_全?
在成都金沙遗址的祭祀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与蚕相关的玉器。这些雕琢精细的玉蚕,有的蜷曲着像弯弯的新月,有的昂着头,好像马上要飞起来一样。这充分证明,在古蜀时期,蚕已被视为神圣之物,古蜀百姓对蚕神、对蚕丛王怀着深深的尊敬与崇拜之情。
(四)代代传承:从生存技能到文化基因
自蚕丛时代开始,种桑养蚕就在巴蜀地区代代相传,从最初单纯的生存技能,逐渐演变成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郫县的望丛祠,每年清明时节都会举行盛大的赛歌会,当地百姓载歌载舞祭祀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传说杜宇教大家种地务农,而鳖灵继承了蚕丛的育蚕之术。庙会上,老人们还会讲述“蚕丛化蝶”的故事:蚕丛去世后,他的魂魄变成了一只金色的蚕蛾,每到春天,这只蚕蛾就会带着蚕卵破壳而出,继续守护着蜀地的桑田。这些传说和习俗,不仅赋予了种桑养蚕神秘的色彩,更让这项事业成为了蜀地人与神灵沟通的神圣仪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怀念。
南充的蚕桑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今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的蚕丝织物就已成为贡品。秦汉时期,丝绸业成为南充经济支柱,汉代以丝绸代田赋,奠定“丝锦名邦”地位 。唐宋时期,南充丝绸鼎盛,诗人以“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形容其盛况,朝廷将当地绸、绫等十余种产品定为常贡品,果州花红绫还输往日本。
广安武胜县的蚕桑历史同样悠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栽桑养蚕,曾是四川省第三产茧大县。阆中在唐代时,所在的果州、阆州是山南西道重要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巴蜀地区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产的绢、帛比其他地方的产品厚重,被称为“重绢”,还生产享誉全国的“巴锦”“纱縠”等。绵阳盐亭、乐至等地的蚕桑文化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当地百姓将种桑养蚕的技艺代代相传,延续着丝绸产业的辉煌。
而在这些传承中,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学界多认为“西陵”即在今四川盐亭一带。传说嫘祖在盐亭螺祖山偶然发现蚕茧坠入热水后抽出丝线,遂发明养蚕缫丝之术。她走遍巴蜀群山,教民辨识桑树品种、搭建蚕室,甚至将蜀地的桑蚕种养法传至中原。巴蜀民间至今流传“嫘祖化蝶”的故事:她逝世后,漫天蚕蛾衔着丝缕飞舞,落地化为桑树苗,从此蜀地桑林遍野。盐亭现存的嫘祖陵与嫘祖庙,每年清明都会举行盛大的“嫘祖丝绸文化节”,非遗传承人会身着仿汉丝绸华服,重演嫘祖教民织绸的场景。
巴蜀地区的蚕桑文化,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古人将桑树喻为“东方神木”,认为其生长与日月同辉,蚕则被视为“天虫”,吐丝结茧象征生命轮回。《淮南子》记载“原蚕一岁再收,非不利也,然王者不畜,为其残桑也”,体现出对生态平衡的敬畏。在南充、广安等地,传统蚕桑种植讲究“桑基鱼塘”模式——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闭环生态链。这种智慧延续至今,现代蚕桑基地通过物联网监测桑叶生长,利用生物防治替代农药,将古老生态哲学与绿色科技结合,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东方智慧。
(五)桑蚕人家的四季歌谣
清晨的温江桑园,露水还挂在桑叶尖上,采桑女便挎着竹篮穿梭其中。她们指尖轻挑,嫩绿的桑叶便簌簌落入篮中,动作轻柔得仿佛在采摘云朵。当养殖规模扩大到三千只以上,整个桑园都沉浸在紧张而忙碌的氛围里。
蚕卵孵化时,蚕农们会将蚕种放在贴身的衣襟处,用体温唤醒沉睡的生命。如今,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蚕房里摆满了整齐的蚕匾,密密麻麻的幼蚕如同黑色的细沙铺满竹匾。为了保证每一只蚕都能健康成长,蚕农们要像照顾婴儿般精心照料。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采桑,采摘的桑叶需经过严格筛选,既要鲜嫩多汁,又不能带有露水。
幼蚕进入“眠食期”后,蚕房里沙沙的进食声愈发密集。蚕农们每隔几小时就要巡查一次,观察蚕宝宝的生长情况。若发现有蚕生病,必须立即隔离,以防传染。为了满足三千多只蚕的食量,桑园的面积也不断扩大,新栽种的桑树沿着田埂延伸,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到了结茧时节,整个蚕房挂满了白中透黄的蚕茧,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