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27章 九碗烟火:坝坝宴里的川味乡愁

第27章 九碗烟火:坝坝宴里的川味乡愁

\"嗒嗒嗒\"地打着节拍,一边说唱着《白蛇传》《三国演义》的民间故事,板眼间尽是川人的诙谐幽默,说到精彩处,观众们忍不住拍手叫好。这些表演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的活态传承,让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在宴席的烟火气中焕发新生。

六、土地孕育的美味密码

九斗碗的独特风味,离不开四川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岷江、沱江缓缓流淌,带来了肥美的鲜鱼,鱼肉鲜嫩细腻,清蒸之后淋上一勺热油,香气四溢;盆地湿热的气候孕育出了香辣的花椒辣椒,红通通的辣椒、麻酥酥的花椒,是川味的灵魂,少了它们,九斗碗就没了那股子火辣辣的劲儿;丘陵间的黑土地肥沃富饶,种出的糯米颗粒饱满,蒸出的甜烧白油润透亮。就说做甜烧白的糯米,必得是本地长粒香糯,蒸出来才会软糯粘牙,还带着自然的米香;做回锅肉的二刀肉,也讲究用农家土猪肉,吃粮食长大的猪,肥瘦比例恰到好处,炒出来的肉片油而不腻,香得很。

四川的气候还深刻影响着烹饪方式。潮湿的天气让川人偏爱辛辣,既能祛湿驱寒,又能刺激食欲,所以九斗碗里少不了大把的花椒、海椒,红的辣椒、绿的青椒,看着就令人食欲大增。而盆地地形相对封闭,过去食材运输不便,反而催生了独特的保存智慧:用盐腌、烟熏制作咸烧白的芽菜,经过时间的发酵,咸香可口;发酵豆子做成豆瓣,酱香浓郁,这些凝聚着先辈智慧的调味品,都藏在九斗碗的每一口滋味里,诉说着人与土地的故事。

七、乡厨:流动的民间艺术家

在坝坝宴的舞台上,乡厨是当之无愧的主角。58岁的王绍全背着那个跟了他30年的厨具箱,走南闯北。箱子的锁扣已经锈迹斑斑,里头的老菜刀被磨得薄如蝉翼,案板上刻满了深浅不一的刀痕,每一道痕迹都记录着一场宴席的热闹。\"我16岁跟着师傅跑宴席,那时候用扁担挑锅碗瓢盆,一走就是几十里山路,肩膀都磨破了皮。\"他说起往事,眼里闪烁着光芒。如今他成了十里八乡的\"宴席明星\",谁家办大事都以请到他为荣,提前几个月就来预约。

这些乡厨不仅是掌勺人,更是文化传承者。他们收徒不看学历,只看重肯不肯吃苦、有没有灵性。徒弟们从打杂做起,天不亮就得帮师傅添柴生火,切菜时要把土豆丝切得细如发丝,备料时要认得清每一种香料。看师傅如何在大火中精准拿捏火候,怎样仅凭手感调配出恰到好处的味道。王绍全的徒弟小李说:\"师傅教我炒糖色,光看火色和糖的变化就要学半年。他常说,九斗碗的魂在细节里,多一分少一分都不对。\"正是这些乡厨的坚守,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得以延续,他们就像一颗颗火种,照亮了九斗碗的传承之路。

八、宴席哲学:方寸间的文化传承

九斗碗为何一定要九道菜?在传统文化里,\"九\"是至阳之数,象征着长久、圆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宴席座位的讲究更藏着儒家哲学:首席正对神龛,体现着对祖先的敬重与缅怀;长幼有序的落座方式,是孝道的直观展现,教导着晚辈要懂得尊老爱幼。上菜顺序也暗含深意,先凉后热、先荤后素,如同生活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开胃的凉菜勾起食欲,又有热菜填饱肚子,最后以汤菜收尾,滋养肠胃。

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实则是文化的无声传承。当年轻人在宴席上为长辈让座,学着老辈人用传统礼仪表达敬意;跟着长辈学划传统拳令,在一声声吆喝中感受民俗的魅力;在劝菜夹菜间感受邻里间的温暖情谊,传统文化就像春雨般浸润着心田。正如老辈人说的:\"坝坝宴吃的不是饭,是规矩,是人情,是根。\"每一次宴席,都是一次文化的传递,一次情感的交融,让川人记住自己从哪里来,又要走向何方。

九、传承之路:在坚守与创新间前行

如今坝坝宴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愿意学传统烹饪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统计显示,60岁以上的乡厨占了七成,传承出现断层;预制菜的兴起,让一些宴席少了现做现吃的烟火气,味道也少了那份独特。但希望也在生长:不少乡村小学开设了\"九斗碗烹饪课\",孩子们系着小围裙,跟着老厨师学切菜、炒菜,虽然动作生疏,却学得格外认真;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举办九斗碗烹饪讲座,教城里人辨认正宗的郫县豆瓣,辨别食材的好坏;还有年轻人把坝坝宴搬进直播间,用短视频记录乡厨的故事,镜头里,乡厨翻炒菜肴的烟火气、宾客们开怀大笑的场景,让千万网友隔着屏幕感受这份川味乡愁,点赞评论不断。

在泸州的某个村子,一场特别的坝坝宴正在举行:乡厨依旧用传统技法烹饪九斗碗,柴火灶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