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36章 赶集:一场永不落幕的人间盛宴

第36章 赶集:一场永不落幕的人间盛宴

种颜色,都是用可食用色素调制。捏孙悟空时,先搓出圆脑袋,再用竹签压出脸部轮廓,最后贴上用糯米纸做的金甲,活脱脱从《西游记》里走出来的一般。有游客想定制全家福面人,他端详片刻,三两下就捏出个神形兼备的作品。

戏台余韵

桥洞下的戏台用木板临时搭建,缝隙里还沾着去年唱戏时洒落的金粉。川剧演员的戏服挂在桥栏上晾晒,水袖上的金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开嗓前,鼓师会重重敲击鼓边,\"咚——\"的声响在桥洞回荡,像是唤醒沉睡的戏魂。饰演白素贞的演员甩出水袖时,十丈红绸翻飞,竟真有腾云驾雾之感。

变脸师傅的道具藏在特制的马褂里。他一个转身,红脸瞬间变成黑脸,再一扬手,又是张花脸。孩子们挤到台前仰着脖子看,试图找出破绽。当师傅突然走到台下,在某个小女孩面前快速变脸,吓得孩子后退半步,又忍不住凑上前,脸上写满好奇与惊喜。

戏罢,老戏迷们围在后台。有人讨论演员的唱腔:\"这段高腔要是再拖长半拍就更好了。\"有人研究戏服的针法:\"这蜀绣的双面异色绣,现在会的人不多咯。\"角落里,几个年轻人正围着老演员学身段,一招一式透着笨拙,眼中却满是热忱,阳光穿过桥洞洒在他们身上,新旧时光在此刻悄然交融。

五、物品交流:货·器·艺

山货琳琅

张大娘的竹筐底部垫着新鲜松针,既能保鲜又能防虫。野山菌按品种仔细分类:鸡枞菌用荷叶包着,青冈菌放在透气的麻布口袋,干香菇则装在密封的陶罐里。她备着个小秤砣,上面刻着自家姓氏:\"我这秤,只多不少!\"遇到城里来的游客,她会摘下斗笠当扇子,耐心讲解:\"这厥菜要撕去老筋,焯水后泡在淘米水里,炒腊肉才香。\"

卖米的老汉用粗麻布口袋装新米,袋口系着红绳。他抓起一把米让顾客听声音:\"您听这脆响!今年日照足,米粒颗颗饱满。\"旁边放着个玻璃罐,装着用新米熬的米汤,供人品尝。有位大嫂尝了后啧啧称奇:\"真有股甜味!给我来二十斤,给娃熬粥喝。\"老汉乐呵呵地用木制斗升量米,米流如金瀑。

角落里的阿婆守着个竹编小筐,里面是自制的豆瓣酱。坛子里的酱料呈诱人的红褐色,表面浮着层透亮的香油。她用竹片挑出一点让顾客尝:\"自家晒了整整九十天,辣椒是从贵州运来的子弹头椒。\"看到顾客皱眉,她急忙解释:\"咸了点?正常!炒菜时放一小勺就够,香得很!\"

农具铿锵

王师傅的铁匠铺里,铁砧上布满深浅不一的锤印。他新打的锄头要经过\"三锻三淬\":先粗锻成型,再细锻出刃,最后精修弧度,每次淬火都用不同配方的药水。\"锄头好不好,看这弯度。\"他指着锄头的弧度,\"太直伤手腕,太弯吃不住力。\"学徒小李正在给镰刀开刃,磨石与刀刃摩擦出的火星,像洒落的星辰。

木器摊的张木匠戴着套袖,防止木屑扎进皮肤。他给木耙上的桐油是自己熬的,加入松脂和朱砂,刷出的颜色红中透黄。\"这桐油要刷七遍,\"他用刷子蘸着油,\"头三遍打底,中间三遍固色,最后三遍提亮。\"有老农蹲下身检查耙齿:\"间距再宽半指,耙田更顺畅。\"张木匠立刻拿起凿子调整,木屑簌簌落在他的解放鞋上。

竹器店的老板有个特别的展示架,将竹编物件按用途分类:厨房用的筲箕、晾晒用的簸箕、收纳用的竹箱。他拿起个竹筛轻轻摇晃:\"听听这声音!竹条选的都是三年生的苦竹,韧性足。\"他现场演示修补竹筛,用细竹丝像缝衣服般穿梭,不一会儿就补好了筛底的破洞,围观者连连称妙。

手作精巧

刺绣摊的绣娘戴着顶白色蕾丝工作帽,防止头发掉在绣品上。她的绷架上绣着幅《熊猫啃竹图》,熊猫的绒毛用滚针绣,竹叶的脉络用刻鳞针绣,光是一片竹叶就用了七种绿色丝线。\"蜀绣讲究'针脚藏神',\"她举起绣品,\"正面看是熊猫,反面同样栩栩如生。\"有顾客想定制结婚绣品,她拿出样册,里面夹着不同针法的试绣小样。

木雕艺人的工作室摆满树根原料,有的像盘旋的龙,有的似展翅的凤。他正在雕刻一座微缩石桥,栏杆上的月牙形凹痕都复刻得惟妙惟肖。\"这是用阴沉木的废料雕的,\"他指着作品,\"化腐朽为神奇。\"他的工具台上整齐排列着二十几把刻刀,每把都有特定用途,刀柄上缠着防滑的布条。

银饰摊前,老师傅戴着老花镜和口罩,正在焊接银镯。焊枪的火苗映红他的脸庞,银片在高温下融化成珠。\"这是手工錾刻的牡丹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