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37章 青瓦玄音:巴蜀道观的千年回响

第37章 青瓦玄音:巴蜀道观的千年回响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一脉相承,正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说:\"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而此刻品尝着山间的清蔬,忽然懂得,所谓修行,或许不必远离尘世——一粥一饭皆有道,一饮一啄尽天机。

四、道韵长存

在峨眉山纯阳殿,保存着明代绘制的道教壁画。这些色彩鲜艳的壁画,描绘着吕洞宾度化世人的故事。吕洞宾本是唐末书生,两举进士不第后,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得授金丹之道,遂成八仙之一。壁画中,他身背宝剑,脚踏祥云,或是点化贫苦书生,或是解救受困百姓,剑穗上的八卦图在风中飘扬。画中人物的衣褶线条流畅,眼神栩栩如生,历经数百年岁月,依然鲜艳如初。有专家考证,这些壁画采用了失传的\"沥粉贴金\"技法,先用特制的胶液勾勒轮廓,再贴上金箔,使得画面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变幻的光泽。某次修复时,工匠发现壁画背面竟藏着明代画师的题诗:\"丹砂入画魂,金箔写仙真。莫问人间事,山中日月新。\"这与吕洞宾\"朝游北海暮苍梧\"的洒脱不谋而合。而站在壁画前,看着那些跨越时空的色彩与线条,忽然明白艺术为何能承载道的永恒——当画师用金箔勾勒仙人衣袂时,何尝不是在描绘心中对道的向往?

阆中云台观的晨课,是不可错过的独特风景。,完!本.神¨站· \最`新^章′节~更.新_快/这座位于绵阳市三台县城南40公里处的道观,始建于南宋嘉定三年,是四川省第二大道观。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观宇上,道士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开始诵经。他们念诵的《早课经》中,既有《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的深邃哲理,也有《护命妙经》\"上通九天,下通九地。八方诸神,皆来拥护\"的虔诚祈愿。钟磬声、木鱼声、诵经声交织在一起,在山谷间回荡。观内还存有明代万历十七年的铜钟、铜鼎等文物,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游客们屏息聆听,只觉心灵仿佛被清泉洗涤,尘世的喧嚣都被隔绝在外。曾有位都市白领在此住了半月,每天清晨跟着道士们做早课,离开时感慨:\"在这里,终于听见了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正应了道教\"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行境界。而在晨课的袅袅余音中,我们或许都能找到片刻安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道教的静谧之道,恰似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

在宜宾真武山道观,明清古建筑群静静伫立,这里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明代万历元年扩建后,成为云、贵、川三省道教文化传播中心,有“北青城、南真武”的美誉。主峰海拔369米,占地49亩,现存祖师殿、玄祖殿等三宫十一殿,是四川川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踏入观内,仿佛穿越时空,飞檐斗拱间雕刻着精美的道教图案,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香客们在此焚香祈福,青烟袅袅升腾,与周围的青山绿树融为一体,展现出道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在达州高新区的火烽山上,三清宫气势恢宏。据遗迹推断,这座道观始建于唐代,经历了1300年风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这里流传着巴王夫妇的故事,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此经历三次战斗,战后三清宫曾救治红军伤员,为纪念此事,火凤山更名为“火烽山”。如今的三清宫不仅是道教活动场所,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每逢传统节日,道观会举办祈福法会,周边百姓纷纷前来参与,热闹非凡。在观中漫步,既可感受道教文化的庄严神秘,又能体会到它在新时代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在成都城隍庙,每年的\"城隍出巡\"是最盛大的民俗活动。城隍信仰源于《周礼》中的蜡祭八神,道教将其纳入神系,认为城隍是守护城池之神。出巡队伍中,身着古装的表演者抬着城隍神像,浩浩荡荡穿过大街小巷。队伍最前方是扮成牛头马面的表演者,脸上的油彩狰狞可怖,他们象征着道教中的阴曹地府判官,警示世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紧随其后的是敲锣打鼓的乐师,鼓点震得街边屋檐下的灯笼簌簌摇晃;还有舞龙舞狮的队伍,金龙银狮在人群中穿梭,嘴里不时吐出写着\"风调雨顺\"的红绸。沿街百姓纷纷焚香叩拜,祈求平安。某个小贩笑着说:\"咱们这城隍爷出巡,比过年还热闹!\"而在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中,便强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也正是城隍信仰的核心教义。但如今,这场古老的巡游更像是一场文化的狂欢——它不仅维系着传统的敬畏之心,更成为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让年轻一代在热闹的仪式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五、墨韵道心

在青城山天师洞的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