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每到端午节,赤水河上便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蜈蚣桥成为了最佳观赛点。两岸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选手们奋力划桨,水花四溅,他们的呐喊声与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蜈蚣桥也在这热闹的氛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涪江之上铜梁安居古城的琼江大桥,是川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桥之一。这座七孔石拱桥建于清代,桥身用巨大的青石砌成,每块石头都重达千斤。建桥时,工匠们巧妙地利用江水的浮力,将巨石顺流而下,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这一独特的施工方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桥上的浮雕精美绝伦,有鲤鱼跃龙门、八仙过海等图案,每一幅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浮雕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荣耀。
出成都北门,在川陕公路和成渝铁路的交汇处,有一座着名的驷马桥。它原名升仙桥,最初只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廊桥。传说汉代道士张伯子在凤凰山修道成仙,因凤凰水景色优美,便在此骑赤纹虎飞天而去,凤凰水因此改名升仙水,桥也被称为升仙桥。司马相如当年为求取功名奔赴长安,在上马登程时,于送客观大门上写下誓言:“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来,司马相如凭借才华得到汉武帝赏识,乘驷马高车衣锦还乡。北宋时,成都知府京镗将其改名为驷马桥,并写下《驷马桥记》。驷马桥不仅是蜀道的起点,还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唐代南诏兵进攻成都的争夺战、前后蜀两朝的兴衰、南宋时期蒙军三次攻入成都的血雨腥风,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老人,静静地目睹着朝代的更迭和岁月的沧桑 。
北宋年间,青年苏东坡在巴蜀游学,行至清水河畔,见百姓渡河艰难,时常面临翻船危险,心中满是悲悯。他四处奔走,向富商、乡绅募集资金,精心筹划并监督修建了一座坚固的三孔石桥。石桥建成后,百姓出行再无担忧,货物运输也更加顺畅,原本沉寂的河畔变得热闹繁荣。当地百姓为铭记他的功德,将桥命名为苏坡桥,并在桥畔修建东坡亭。后来,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曾在成都城南杨柳堤讲学,他的才情与智慧影响深远。古苏坡桥廊桥上镌刻的对联:“听长公当年曾吟大江东去。愿吾辈今朝齐作柱中”,道尽了人们对苏东坡的敬仰与传承其精神的决心。苏坡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象征,激励着后人追求知识与正义 。
在米仓古道的重要支线四川巴中关渡,境内有一条九曲灵江,江上的余家桥有着神奇传说。此桥始建于光绪辛卯年,由八家坪秀才余必昌倡导修建。余必昌六十大寿时,远嫁曾口的女儿女婿因大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无法渡河,只能在对岸叩拜后含泪离开。此事让余必昌决心建桥,他自捐三仓粮,还四处募捐,最远募到汉中。桥快合拢时,封口石却总不合适,黄昏时一个形似乞丐的白发老者帮忙敲打石头,之后消失不见,众人将其打的石头抬来一试,正好合拢,于是传说鲁班下凡帮忙修桥。余必昌还自费修建了数十公里石板路,方便女儿女婿回娘家。这座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承载着亲情与善意的温暖故事 。
四、船运往事:木舟上的江湖与乡愁
巴蜀的船运史,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与奋斗精神的史诗。川江木船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歪屁股船,船身独特扭曲,专门用来应对河床坡降大、弯道众多、航漕多变、暴涨暴落的川江航道,仿佛是为川江量身定制的勇士;麻秧子船则体型较大,适合长途运输,像一位沉稳的行者,在漫长的江面上穿梭。船工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却也不乏诗意与温情。白天,他们在烈日的炙烤下,奋力摇橹撑篙,汗水湿透了衣衫,滴落在江水中;夜晚,他们在船头燃起篝火,煮一锅江水泡饭,就着咸菜,吃得津津有味。饭后,老船工们会坐在船头,弹起月琴,唱起悠扬的川江号子,那号子声,或激昂,或舒缓,伴随着江风,飘荡在江面上,诉说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慰藉着他们疲惫的心灵。
嘉陵江上的橹船,船头装有巨大的木橹,需要船工们合力摇动。过险滩时,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船工们光着膀子,肌肉紧绷,喊着震耳欲聋的号子,身体随着号子的节奏前后摆动,木橹在江水中划出一道道有力的弧线,与汹涌的江水展开激烈的搏斗。最惊险的“斗滩”,船工们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但他们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丰富的经验,一次次化险为夷,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川江号子,是船工们在长期的航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