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都数不过来
在咱们巴蜀,泡菜的吃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大清早去街边面馆,生意最火的准是卖泡菜面的。一碗素面浇上红油,撒上切碎的泡豇豆、泡萝卜丁,再舀一勺泡菜水,酸辣味儿一窜,困意全没了,嗦面的声音此起彼伏。
中午下馆子,酸菜豆瓣汤是必点菜。酸溜溜的泡菜配软糯的豆瓣,再撒上一把葱花,能多扒两碗饭。要是想吃肉,泡菜炒回锅肉最香。五花肉先煮到七分熟,切片下锅煸炒出油,再把切碎的泡菜倒进去,“滋啦”一声,香味就冒出来了,又香又解腻。
晚上约上三五好友吃火锅,更少不了泡菜。辣得直冒汗的时候,夹两筷子泡菜,清爽解腻。现在年轻人还玩出新花样,用泡菜做寿司、焗饭,甚至开发出泡菜披萨。有些网红餐厅推出泡菜主题套餐,从泡菜开胃菜到泡菜甜品,一桌全是泡菜做的菜,吸引了不少人打卡。
在家庭聚会里,泡菜也是“万能配角”。包饺子的时候,把泡菜剁碎加进肉馅,咬一口爆汁;做酸菜鱼时加两勺陈年泡菜,汤底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就连普普通通的蛋炒饭,加一把泡菜碎,味道立马不一样。
五、从自家坛子到全国餐桌
以前做泡菜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好多人嫌麻烦,直接买现成的。在眉山、南充这些地方,还有不少家庭作坊,坚持用老法子做泡菜。天不亮,作坊老板就去菜市场挑菜,专挑最新鲜的。回到作坊,洗菜、切菜、腌菜,全是手工操作。靠着多年经验,老板摸一摸菜的软硬,闻一闻盐水的味道,就知道泡菜腌得咋样。有些作坊还搞起体验活动,游客可以亲手洗菜、装坛,临走时再带几罐自己腌的泡菜,特别有成就感。
现在也有不少大工厂做泡菜,像吉香居、饭扫光这些牌子,把传统手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工厂里,机械臂精准地抓取蔬菜,自动清洗机把菜洗得干干净净,切菜机按照标准尺寸把菜切成段、切成条。控温发酵罐能把温度、湿度控制得刚刚好,保证每一批泡菜味道都一样。真空包装机“哒哒哒”地工作,给泡菜穿上“保护衣”,保质期能延长好久。这些泡菜不光在国内超市、网店卖得火,还出口到欧美、日本、韩国,让全世界都尝尝咱们巴蜀的味道。
眉山被称作“中国泡菜之乡”,当地建起了泡菜产业园区,好多泡菜企业都扎堆在这儿。从种蔬菜的农户,到加工泡菜的工厂,再到卖泡菜的商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园区里还有研发中心,专家们天天琢磨怎么把泡菜做得更好吃、更健康。每年举办的中国泡菜博览会,热闹得很,国内外的客商、游客都来参加,看展览、尝泡菜、谈生意,把小小的泡菜做成了大产业。
六、一坛泡菜,满是乡愁
对咱们在外的巴蜀游子来说,最馋的就是家里的泡菜。每次回老家,行李箱里准塞着妈妈腌的泡菜。打开盖子,熟悉的酸味一飘出来,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在国外的华人社区,大家还会办泡菜派对,你带一罐,我带一罐,边吃边唠家常。有人说自己妈妈腌泡菜总爱多放花椒,有人说奶奶腌的泡菜脆得能听见响,说着说着,就像回到了老家的院坝里。
现在有不少非遗传承人,开起了泡菜工坊,教大家做泡菜。工坊里,孩子们好奇地围着坛子打转,听老师傅讲泡菜的故事。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洗菜、撒盐、装坛,还会说:“娃娃些,要记住,泡菜不光是吃的,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孩子们学得可认真了,小心翼翼地把菜塞进坛子里,就像在守护一个小秘密。
这小小的一坛泡菜,早就不是普通的腌菜,它装着咱们的乡愁,装着巴蜀人的烟火日子。不管走到哪儿,只要尝到这口酸脆味儿,就像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耳边仿佛又响起了街边茶馆的喧闹声,闻到了巷子里飘来的炒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