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67章 丝弦上的蜀韵:四川清音的传承与新生

第67章 丝弦上的蜀韵:四川清音的传承与新生

当暮色浸染锦江两岸,成都锦里古街的茶肆里总会飘出三弦与竹节板的叮咚声响。·兰`兰+文*学? *无+错_内\容!穿蓝布衫的老艺人轻捻琵琶,舌尖卷起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唱腔:\"正月里来是新春,姐儿楼上绣麒麟......\"这流淌了数百年的旋律,便是被称为\"中国曲艺活化石\"的四川清音。从明清俗曲到当代非遗,它用丝弦与歌喉编织着巴蜀文化的精魂,在岁月长河中化作一曲永不褪色的蜀地心谣。

一、曲牌里的历史经纬:从明清俗曲到民国绝唱

四川清音的基因可追溯至明代中期的\"时尚小令\"。据《蜀故》记载,明万历年间,苏杭一带的时调随着商帮入蜀,与川渝地区的竹枝词、秧歌小调交融,在成都、重庆的勾栏瓦舍间孕育出最初的\"唱小曲\"形式。彼时的艺人肩挎月琴,走街串巷演唱《寄生草》《跌落金钱》等曲牌,唱词多为市井趣闻,唱腔带着吴音与川腔的奇妙混搭。

真正让清音形成独立曲种的,是清代中叶的\"月琴调\"革新。乾隆年间,川北艺人李老幺将北方鼓词的板式融入四川民歌,创造出\"一字板二流板\"等节奏体系,并确立以月琴、琵琶为主奏乐器的伴奏格局。现存最早的清音唱本《小尼姑下山》,其工尺谱记谱显示,当时的唱腔已具备\"起承转合\"的四段式结构,与现代清音的\"越调\"体系一脉相承。

民国时期是四川清音的黄金年代。1930年代的成都春熙路,\"清音茶社\"多达二十余家,其中尤以\"锦春茶社\"的演出最为轰动。艺人杨云凤首创\"站唱\"形式,一改传统坐唱的呆板,配合折扇、手帕的身段表演,将《昭君出塞》演绎得荡气回肠。据老照片记载,她表演时台前常摆满观众赠送的银盾、锦旗,一曲《秋江》唱罢,台下银元铜钱如雨点般抛上台——这并非夸张,当时《新新新闻》曾记载:\"杨师唱腔可裂金石,闻者莫不如痴如醉,竟有掷金镯以表倾倒者。\"

抗战时期的清音更添家国情怀。1938年,艺人李月秋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首唱《芦沟枪声》,用\"反西皮\"唱腔将\"九一八\"事变的悲愤融入旋律,当唱到\"东三省呀遭沦亡,父老兄妹受遭殃\"时,台下观众哭声一片,连巡逻的宪兵都摘下军帽默立。\第*一¨看¢书?网¨ ,更′新_最\全^这种将时事入曲的传统,让清音从市井娱乐升华为民族记忆的载体。

二、声腔里的蜀地密码:从曲牌体系到表演美学

四川清音的声腔体系犹如一座精妙的音乐迷宫。其核心曲牌\"越调\"源自明清俗曲《越调小桃红》,经数代艺人打磨,形成\"越头-越背-越尾\"的三段式结构。在《小放风筝》中,\"三月里来是清明\"的越头句用明亮的徵调式起腔,到\"姐儿房中巧梳妆\"的越背部分突转羽调式,尾句\"手拿风筝走出房\"又回归徵调,这种调式游移恰似蜀地山水的峰回路转。

比曲牌更精妙的是\"哈哈腔\"的运用。这一标志性唱腔由李月秋首创,在《布谷鸟儿咕咕叫》中,她唱\"咕咕叫\"时,舌尖快速颤动发出\"哈哈\"的颤音,模拟布谷鸟的啼鸣,同时头腔共鸣让音色如水晶般透亮。据声乐专家分析,这种唱腔需同时控制声带闭合度、气息流速和软腭位置,堪称声乐表演的\"技术活\",如今能完美驾驭者已不足十人。

伴奏乐器的搭配暗藏巴蜀智慧。主奏乐器月琴的形制独特——琴杆短而宽,音箱呈八角形,蒙以梧桐木皮,弹奏时音色清脆如竹笛。而伴奏的檀板采用四川楠竹制成,艺人敲击时讲究\"三轻一重\",重拍落在眼板(弱拍),这种反常规的节奏处理,恰与川江号子的韵律暗合。在表演《秋江》时,乐师用月琴弹拨出流水般的三连音,板鼓则以\"密雨打荷\"的鼓点模拟船桨击水,听众闭目便能想见青衣江上行船的意境。

表演程式中的\"手眼身法步\"更充满生活质感。演《绣荷包》时,艺人右手执帕作绣花状,手腕翻转如蝴蝶穿花;唱《摘海棠》时,眼神随虚拟的花枝流转,脚步走\"碎步\"模拟穿花拂柳。这些身段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源自川渝妇女的日常劳作——川西坝子的绣娘穿针引线时,手腕便有这般灵动;川南丘陵的采桑女穿梭林间,步态正似清音里的\"云步\"。^x^i!n·2+b_o!o,k\.*c*o/m_

三、艺人口中的薪火相传:从李月秋到新生代

说起四川清音,绕不开\"清音皇后\"李月秋的传奇人生。1925年,她生于成都北郊农家,十岁被卖入戏班学唱清音,因嗓音过于尖细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