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发展史、巴蜀古代建筑类型与形态、巴蜀地区古代建筑装饰艺术与复兴寺历史文化与迁移保护成果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对5.6米高的巴蜀地区目前已知体量最大的“清木雕七架驼峰”,它们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有清代嵌“八仙贺寿”木天花,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古人庆祝寿辰时的热闹场景。
关于这座博物馆的复兴寺,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复兴寺所在的地方经常发生水灾,百姓们苦不堪言。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此地,他看到百姓们的疾苦,便决定在此修建一座寺庙,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寺庙建成后,水灾果然不再发生,百姓们为了感谢高僧和神灵,便将这座寺庙命名为复兴寺。这个传说虽然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民营之光:建川博物馆聚落
在中国博物馆小镇——大邑县安仁镇,占地500亩的建川博物馆聚落熠熠生辉。这座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的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拥有藏品一千余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6000余件,已然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5a级景区 。
踏入建川博物馆聚落,仿佛步入了历史的长廊。这里的33个主题陈列馆、广场和展览,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流砥柱馆里,根直径1.8米,高18米的柱子名为中流砥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支柱性作用,馆内520余件(套)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正面战场馆通过二十二场重大战役,重现了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的抗战历程;不屈战俘馆则以大量历史照片和文物,揭露日军虐俘罪行,展示被俘抗日将士的英勇不屈 。
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200多座高达2米的壮士群像以军人列队方式站立,他们的原型皆为真实人物,依据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创作而成,按牺牲或战斗地点分布,形成一幅抽象的中国版图,仿佛在无声地呐喊着对和平的渴望;中国老兵手印广场采用腐蚀钢化玻璃的方式,展出4000余名抗战老兵的手模,每一个手印背后,都是一段热血青春与家国担当的故事 。
在这座博物馆聚落里,每一座展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它们不仅仅是文物的集合,更是情感的寄托、精神的传承。无论是民间的智慧,还是国家的记忆,都在这里汇聚、交融,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感悟。
巴蜀地区的博物馆,无论是政府大型的文化殿堂,还是民间小众的特色场馆,亦或是承载着特殊记忆的主题聚落,它们都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着通往不同时空的大门。这些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都是时光的切片,每一个展厅都是历史的注脚,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在这些博物馆中漫步,你会发现巴蜀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政府主导的博物馆,凭借雄厚的资源与专业的研究,系统性地梳理着巴蜀地区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得以站在宏观的角度,理解这片土地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而民间博物馆,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某一领域的专注热爱,深入挖掘着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它们或许聚焦于一座建筑、一种工艺,又或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以小见大,展现出巴蜀文化细腻而生动的一面。
建川博物馆聚落的存在,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在这里,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形成强烈对比,无数抗战老兵的手印、一件件带着硝烟味的文物,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它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警示,让“为了和平,收藏战争”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巴蜀儿女,乃至全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的和平稳定而不懈奋斗。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这些博物馆的屋顶,它们的轮廓在光影中显得愈发厚重。四川省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折射出金色的光芒,仿佛将千年的历史都凝聚在这一片光晕之中;成都博物馆“金镶玉”的外墙在暮色里更显神秘,石犀依旧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岁月静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宛如一艘停泊在山城的巨轮,承载着三峡的风云变幻与巴渝的古老记忆;而那些隐匿在乡村、街巷中的民间博物馆,也在夜幕下散发着温暖的文化之光,等待着有心人去探寻。
巴蜀的博物馆,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它们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