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75章 川魂:烽火淬炼的铁血脊梁

第75章 川魂:烽火淬炼的铁血脊梁

肉长城。敌人的坦克碾来,他们就抱着炸药包扑上去;密集的枪弹扫射,他们就前仆后继,用尸体填平战壕与敌人的距离。鲜血染红了黄浦江畔的泥土,可川军的呐喊从未停歇,他们用生命诠释着:四川的儿女,不会让国家失望。

(三)广德之战:饶国华的壮烈殉国

饶国华,川军第145师师长,四川资阳人。1937年11月,他奉命率部驻守安徽广德,阻击日军西进。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疯狂进攻。饶国华亲临前线,鼓舞士气:“誓与广德共存亡,不让日军越雷池一步!”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部队伤亡惨重,后勤补给也被切断。但饶国华始终坚守阵地,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日军施放毒气,妄图瓦解川军防线,饶国华率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继续战斗。最终,因寡不敌众,广德失陷。饶国华深感愧疚,为了不做俘虏,他在指挥部自戕殉国,以死践行了“以保卫国家为己任”的誓言。他的壮举,让日军也为之动容,更激励着无数川军将士奋勇向前,让“川军死战”的威名,在战火中愈发响亮。

(四)常德会战:川军的铁血驰援

1943年的常德会战,是抗战时期规模宏大的战役之一。日军调集重兵,妄图攻占常德,打通西南交通线。驻守常德的国民党军队陷入绝境,战况紧急。川军第73军等部队奉命驰援。

川军将士日夜兼程,奔赴常德。一路上,他们遭遇日军的层层阻击,飞机轰炸、炮火拦截,却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在常德外围,川军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战士们冒着日军的炮火,攀爬陡峭的山地,穿越茂密的丛林,只为尽早抵达常德,解守军之围。

战斗中,川军某团团长柴意新(四川南充人 ),率部浴血奋战。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与日军展开巷战,逐街逐屋争夺。面对日军的疯狂反扑,柴意新毫无惧色,喊出“有我无敌,有敌无我”的口号,最终壮烈牺牲。川军的驰援,虽历经艰难,却极大地鼓舞了常德守军的士气,为最终守住常德、击退日军,贡献了关键力量,再次彰显了川军“为国赴难,死而后已”的铁血担当。

四、后方:默默支撑的巴蜀脊梁

川军在前线浴血,四川后方的百姓也在默默承受苦难、贡献力量。为了给前线提供兵源,四川的征兵处常常排起长队。白发苍苍的老人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甚至兄弟争相入伍。有的家庭,父子三人、兄弟四人同时奔赴战场,只留下老弱妇孺守着空荡荡的家。

粮食,是抗战的另一条生命线。四川的田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春耕时,妇女们扛起锄头,在田间耕耘;秋收时,孩子们也挎着小竹篮,帮忙拾掇粮食。为了多交公粮,百姓们勒紧裤腰带,把舍不得吃的稻谷、麦子送进粮站。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共征粮1亿多石,占全国征粮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背后,是多少顿掺着野菜的稀粥,是多少个饿肚子的日夜。

后方的工厂里,机器轰鸣不休。工人们不分昼夜地赶制被服、弹药。四川的姑娘们,放下绣花针,拿起缝纫机,手指被扎得鲜血直流,也不停下;铁匠们抡起大锤,火星四溅,只为多打造一把刺刀、一颗子弹。他们知道,前线的战士在拿命拼,后方的他们,要用汗水守护胜利的希望。

五、铭记:永不褪色的川军魂

岁月流转,川军的故事早已融入四川的山水与血脉。在成都的川军抗战纪念馆里,一件件破旧的军装、一把把生锈的武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悲壮;在重庆的街头巷尾,老人们偶尔会说起爷爷、父亲当年出川抗战的故事,眼中闪烁着骄傲与泪光。

川军的精神,也在新时代延续。汶川地震时,四川儿女在废墟中自救互助,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像极了当年出川抗战的先辈;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四川的干部群众扎根山乡,啃下硬骨头,传承着那份不服输的执拗;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中,四川的建设者们奔赴海外,用智慧与汗水打造中国名片,延续着开拓进取的热血。

这就是川军,一支从苦难中走出、在烽火中淬炼的铁血队伍。他们的故事,是四川人的精神史诗,是中华民族抗战记忆中最滚烫的篇章。铭记川军,就是铭记民族的坚韧与担当;传承川军魂,就是传承家国天下的赤子情怀。让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带着这份热血与悲壮,奔赴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战场”,续写民族复兴的崭新传奇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