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83章 山城岁月:陪都往事里的重庆印记

第83章 山城岁月:陪都往事里的重庆印记

行重新规划,提出“道路网计划”,该计划更是得到蒋介石的亲自审批。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两浮公路、民生路、和平路等新道路相继破土动工。到1941年底,市区都邮街广场建成通车,环绕广场的新道路如同城市的脉络,将各处紧密相连,吸引了众多重要商行、金融部门在此聚集,如今闻名遐迩的解放碑街区雏形初现。

公共卫生领域同样进行了全面整治。政府将公安局改组为警察局,组建专业的清洁大队,成立卫生局,对排水渠道进行彻底整治,增修大量公厕,并积极推行饮水消毒措施。?*6/#~1%看=)?书aD+网=|| #}更\新-^最?·快-(?为解决垃圾处理难题,还专门购置了垃圾运输船。与此同时,移风易俗的新生活运动在重庆蓬勃开展,严厉查禁鸦片、赌博等不良现象,规范市民行为习惯。曾经奢华的传统婚礼逐渐被简约而庄重的集体婚礼所取代,整个城市的秩序与风貌焕然一新。

四、山城的脊梁

重庆独特的地形,在战火中意外成为天然的屏障。两江如巨龙般蜿蜒盘绕,群山似坚固的壁垒耸立四周,日军的轰炸机常常迷失在云雾缭绕的峰峦之间,投下的炸弹大多坠入深邃的峡谷。然而,即便拥有这层天然保护,重庆依然未能逃脱战火的残酷洗礼。

1938年2月18日,凄厉刺耳的防空警报第一次划破山城的宁静。正在忙碌的人们惊慌失措,纷纷丢下手中的活计,扶老携幼,拼尽全力奔向防空洞。潮湿阴暗的防空洞内,呼吸声、啜泣声与洞外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令人胆战心惊。从1938年底到1943年8月,重庆共遭受218次恐怖轰炸,日军先后出动战机9513架次,投下枚炸弹,造成名军民遇难,人受伤,栋房屋被毁 。1940年8月19日、20日,日军分3个攻击波次,8次对重庆核心区发动大轰炸,289架次飞机投下670枚高爆炸弹和273枚燃烧弹,致使342名军民遇难,332人受伤,上万市民流离失所。

但每一次空袭过后,在满目疮痍的街道上、瓦砾成堆的废墟中,总能看到百姓们相互搀扶,顽强地清理着家园。他们默默抹去脸上的血污与尘土,用残存的砖石重新垒砌房屋,眼神中透露出不屈的倔强。都邮街的“广东大酒店”被炸塌大半,老板却毅然在门上贴出告示:“本酒家明日照常开业”。茶馆里,老茶客们依旧气定神闲地品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一句“小日本炸不垮咱们”,在茶香中不断流转;街头巷尾,挑夫们的吆喝声依旧响亮,麻辣鲜香的小面摊热气腾腾,烟火气息浓郁。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重庆人用乐观与坚韧,守护着生活的希望与温度。

五、战时的星光

在纷飞的战火中,重庆悄然实现了华丽蜕变,一跃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各国使节、战地记者纷纷慕名而来,山城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1938年1月23日,苏联驻华大使奥莱斯基在重庆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递国书,苏联由此成为第一个正式在渝开设大使馆的国家。此后,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30多个国家陆续在重庆设立大使馆或公使馆 ,重庆一跃成为二战期间重要的国际外交舞台。各国外交机构在渝积极开展广泛交流合作,苏联派遣空军保卫重庆领空,美国飞虎队进驻重庆白市驿机场,极大地扭转了中国空军的劣势 。1943年1月11日,中英、中美分别在重庆和华盛顿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诸多不平等条款,为中国争取国际平等地位迈出重要一步。

文化领域更是星光璀璨、熠熠生辉。郭沫若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创作历史剧《屈原》,借古讽今,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老舍以笔为武器,创作《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生动展现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与抗争。戏剧舞台上,《雾重庆》《天国春秋》等剧目轮番上演,场场座无虚席,观众们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义愤填膺。据统计,抗战时期重庆各类文化团体多达200多个,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

教育的火种在困境中顽强燃烧,照亮了未来的希望。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挤在简陋的茅草屋里,在轰炸的间隙争分夺秒地探讨学术。哪怕铁皮屋顶漏雨,年轻学子们依然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今日苦读,是为明日救国。在董必武的指示下创办的重庆清华中学,迅速崛起为西南地区的知名学府,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 。自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后,各类教育文化团体和公私立大学纷纷迁来,大批教授、学生、记者、文学家、艺术家云集于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