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95章 巴山蜀水育将星:闪耀在历史天空的共和国脊梁

第95章 巴山蜀水育将星:闪耀在历史天空的共和国脊梁

巍巍巴山,浩浩蜀水,这片浸润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天府之国”的富饶,更以其雄浑磅礴的气魄锻造出无数铁骨铮铮的英雄。^x~k¢a~n?s*h?u¨w¢u/.·c^o`m^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中,从巴蜀大地走出的元帅与上将们,用热血与智慧谱写壮丽史诗,他们的名字如同星辰般璀璨,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之上。

朱德:从仪陇走出的人民之子

四川仪陇马鞍镇,山清水秀,1886年,朱德就诞生于此。他出生在佃农家庭,生活的困苦没有磨灭他的志向,私塾里“耕读传家”的理念,让他自幼就心怀“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抱负。辛亥革命的烽火燃起,朱德毅然投身滇军,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很快升任旅长。但旧军阀混战不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让朱德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痛苦之中。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朱德的前行之路。1922年,他决然抛弃高官厚禄,踏上寻找新革命的征途。他先在上海见到陈独秀,提出入党申请,却因曾是旧军官被拒绝。但朱德没有放弃,他远渡重洋,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在那里,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他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伟大篇章,他自述道:“从此,我抛弃了旧我,开始了最有意义的革命的新生 。”

留德期间,朱德深刻认识到革命成功离不开人民军队和人民的支持,立下“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的誓言,并多次争取到苏联学习军事的机会。1927年,回国不久的他参与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军南下潮汕遭遇失败,孤立无援之时,朱德斩钉截铁地鼓舞众人:“黑暗是暂时的,要革命的跟我走,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此后,朱德先后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朱德领导红军进行长征。面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他毫不退缩,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毛泽东称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抗战时期,朱德写下“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的誓言,亲率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协助毛泽东指挥战斗,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依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操劳。他深入农村调研,关心百姓生活,坚持“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终身为党服务”的诺言,被毛泽东誉为“人民的光荣”。!我\?[的¥书_城ˉ~ ±更aeˉ新?%¢最¤快′1955年,朱德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刘伯承:开州走出的军神传奇

重庆开州汉丰湖畔,刘伯承元帅的故事流传至今。1892年,刘伯承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自幼勤奋刻苦。1912年,18岁的他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毕业后投身川军,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1916年,为响应护国运动,24岁的刘伯承率部攻打丰都。激烈的战斗中,他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由于缺医少药,且被悬赏追捕,直到年底他才辗转来到重庆临江门外德国医生沃克的诊所。为保护大脑神经,刘伯承拒绝使用麻药,在三个多小时的手术中,他强忍72刀剧痛,一声不吭,沃克医生赞叹他为“军神”,自此,刘伯承“军神”之名传遍四方。

1923年,时任川军第二混成旅团长的刘伯承在战斗中再次负伤,被送到内江野战医院,后又转移到成都北门外的法国医院。院长艾毓梅认为需截肢保命,但刘伯承坚决不同意。幸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他的伤势逐渐好转,凭借顽强的毅力,他重新站了起来并恢复行走。

1926年,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1927年,他与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一起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成为人民军队的创始人之一。起义失败后,他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学习军事理论。1930年回国后,在中央苏区他撰写《合同战术》等着作,为红军军事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红色军事家”。

长征路上,刘伯承尽显军事智慧与谋略。他指挥先遣队与彝族首领“彝海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