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54章 郭沫若:在才情与争议中浮沉的一生

第154章 郭沫若:在才情与争议中浮沉的一生

势下,很快便坠入爱河。

1939年元旦过后,郭沫若与于立群在重庆举行了婚礼,从此携手走过了四十年的岁月。婚后,于立群成为了郭沫若生活中的贤内助和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她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让郭沫若能够安心工作;同时,她还协助郭沫若整理资料、抄写文章,她的书法娟秀工整,郭沫若的许多重要文章都出自她的笔下。在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于立群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她整日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里,精神恍惚。然而,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整理郭沫若的遗物时,她偶然发现了姐姐于立忱的日记。当她颤抖着双手翻开日记,一段尘封已久、不堪回首的往事展现在她面前。原来,姐姐于立忱也曾与郭沫若有过一段感情纠葛。当年,于立忱前往东京采访郭沫若,两人相识相恋,于立忱甚至为郭沫若怀了孩子。但最终,郭沫若却抛弃了她,让她打掉孩子,于立忱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打击,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

于立群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她与姐姐从小感情深厚,姐姐的离世一直是她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如今得知姐姐的死竟然与自己深爱的丈夫有关,她感到自己被最亲近的人背叛,内心充满了痛苦、愤怒和绝望。那段时间,她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只是默默地流泪,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常常出现幻觉,仿佛姐姐的身影就在眼前,向她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她的孩子们看着母亲如此痛苦,想尽办法安慰她,但都无济于事。

最终,于立群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精神折磨,选择了与姐姐同样的方式,自缢身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离世,让人们感到震惊和惋惜,也让郭沫若的感情生活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郭沫若与于立群、于立忱姐妹的这段情感纠葛,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反映出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在感情和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挣扎。

学术深耕,甲骨探秘

在日本流亡的日子里,郭沫若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经济拮据,居住在一间狭小逼仄的阁楼里。夏日闷热难耐,蚊虫肆虐;冬日寒风透过墙壁缝隙灌进来,室内冷如冰窖。但这些困难并没有磨灭他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于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他常常穿梭于日本的旧书店和图书馆之间,只要听闻哪里有甲骨相关的资料,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天气多么恶劣,他都会立刻前往。

每发现一本甲骨拓片集,他都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仿佛捧着稀世珍宝。回到阁楼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戴着那副磨得边框发亮的老花镜,趴在斑驳的木桌上,一盯就是几个小时。眼睛酸涩了,就用冷水洗把脸;肚子饿了,随便啃几口冷硬的面包。有一次,他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发现了一本布满灰尘的甲骨拓片集,封面破旧不堪,边角都已磨损。他轻轻吹去灰尘,翻开一看,里面的内容让他激动得双手颤抖——其中有几片甲骨拓片上的文字,是他从未见过的特殊形态。他立刻掏出身上仅有的钱买下,一路小跑回到住处,连外套都没脱,就投入到研究中。

为了考证这些特殊文字,郭沫若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研究过程。他托人从国内寄来大量典籍,堆满了小小的阁楼,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每天,他都沉浸在浩瀚的文献资料中,查阅《说文解字》《古籀汇编》等各类工具书,反复比对、思考。寒冬腊月,屋内没有暖气,他就裹着家里仅有的一床破旧棉被,双脚塞进早已不保暖的棉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通宵达旦地工作。长时间的书写,让他的手指被冻得红肿麻木,甚至生出了冻疮,一碰到纸张就钻心地疼;而被煤油灯熏得漆黑的脸上,两只眼睛却始终闪烁着专注而炽热的光芒。

郭安娜看着丈夫如此拼命,心疼不已。她白天要去做繁重的女工,赚取微薄的收入维持家用,晚上回到家,顾不上一天的疲惫,总是先为郭沫若准备一碗热汤,希望能让他暖和一些。但郭沫若常常是喝了几口,就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研究中,汤凉了热,热了又凉,最后往往还是被遗忘在一旁。有时候,郭安娜半夜醒来,看到丈夫仍然弓着背,在灯下写写画画,嘴里还不时念叨着什么,她会默默地为他添上一件衣服,然后坐在一旁,静静地陪伴着他,心中既心疼又无奈。

经过数月的努力,郭沫若终于破译出了那个困扰学界多年的甲骨文字。当他确定自己的研究成果时,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从椅子上跳起来,在狭小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