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56章 成都庙会:旧时光里的民俗长卷

第156章 成都庙会:旧时光里的民俗长卷

站在凳上舞龙珠,红球一转,龙就跟着追,追得急了,龙身缠成一团,又猛地散开,引得人群里“哗”地炸开叫好声。

狮子更会讨巧。一红一绿两头狮子,红的咧嘴笑,绿的鼓着腮,绒毛上还缀着金铃铛,跑起来“叮当”响。它们踩着碎步绕场,突然前爪一抬,作势要扑向围观的孩子,吓得孩子们尖叫着后退,狮子却猛地顿住,吐出嘴里的红绸,上面写着“大吉大利”。最精彩的是“采青”——商户在门楣挂一串生菜,生菜里裹着红包。绿狮子原地打了个滚,突然纵身跃起,前爪够着门框,嘴巴一张咬住生菜,落地时顺势打个趔趄,把生菜甩给老板,自己叼着红包晃脑袋,活像个讨到糖的孩子。老板笑得合不拢嘴,赶紧递上茶水,狮子却傲娇地摆摆头,跟着锣鼓声往下家去了。

(二)石臼里的团圆味

舞龙队伍刚过,巷尾的石臼旁就围满了人。两个老师傅抡着胳膊粗的木槌,正“嘿哟嘿哟”地捶打糯米。糯米泡了整夜,在石臼里泛着莹白的光,木槌落下,发出“砰砰”闷响,震得石臼边的尘土都在跳。

“我来试试!” 一个穿学生装的年轻人挤上前,接过木槌却差点被压垮,引得众人笑。老师傅手把手教他:“要顺着劲儿晃,像揉面团似的,不然捶不烂!” 年轻人跟着节奏起落,没几下就满头大汗,糯米却真的黏在了一起。孩子们也吵着要试,大人们便找了小竹棍给他们,在石臼边敲边唱:“打糍粑,团团圆,吃一口,甜一年。”

捶好的糍粑被揪成小块,滚上黄豆面或红糖粉,递到手里还冒着热气。我咬了一口,糯米的软糯混着红糖的甜,从舌尖暖到胃里。旁边的汤圆摊更热闹,大铁锅咕嘟咕嘟煮着白胖汤圆,汤里飘着醪糟和桂花。老板娘用长柄勺舀起一碗,递给排队的老人:“张大爷,您的黑芝麻馅,多加了桂花!” 老人接过碗,用勺子慢慢搅,说:“吃了汤圆,一家人整年都团团圆圆。”

(三)灯笼下的智慧谜

穿过小吃摊的香气,就到了挂满灯笼的巷子。红灯笼、绿灯笼、走马灯,层层叠叠遮了天,灯笼底下全是写着谜语的彩条,风一吹,像五颜六色的蝴蝶在飞。这是猜灯谜的场子,比舞龙安静,却藏着另一种热闹。

有个穿长衫的先生正盯着一条绿彩条:“‘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打一动物。” 旁边梳辫子的姑娘抿着嘴笑:“这不是青蛙吗?” 先生一拍大腿:“对哟!我咋没想到!” 赶紧扯下彩条去兑奖,换来一颗水果糖,递给姑娘:“该你吃,比我机灵!”

孩子们最馋那糖,踮着脚够低处的谜语。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拽着爷爷的袖子:“‘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是啥呀?” 爷爷故意逗她:“你想想,过年吃的,要剥壳的。” 小姑娘眼睛一亮:“是大蒜!” 跑去兑奖时,辫子上的红绳都飞了起来。灯笼的光映着一张张含笑的脸,连空气里都飘着甜丝丝的聪慧气。

(四)特色灯展添彩

夜幕低垂,武侯祠的灯展像被打翻的珠宝盒,把半条街都照得透亮。长二十二米的汉宫门阙立在入口,明黄的瓦当在灯光下泛着暖光,门楣上“汉昭烈庙”四个金字,被灯笼映得像要滴下来似的。穿长袍的老先生牵着孙儿,指着门阙上的斗拱说:“这叫榫卯,不用钉子也能搭得稳稳的,老祖宗的智慧哟。”

最让人挪不开眼的是“空城计”灯组。诸葛亮的灯影立在城楼,羽扇轻摇,身后的灯笼忽明忽暗,像藏着千军万马。有个穿洋装的姑娘举着相机,对着灯影拍个不停,她身旁的小伙解释:“这是三国时的故事,诸葛亮用智谋吓退了敌军。” 湖面的“卧龙腾飞”更壮观,五十米长的青龙灯盘在水面,鳞片是用彩色玻璃拼的,灯光透过玻璃,在水波里碎成一片金红,像真有巨龙在水底翻腾。

今年灯展添了新鲜事——ar技术。我跟着人群凑过去,看一个戴眼镜的学生用手机对着灯组一扫,屏幕里突然跳出个穿铠甲的数字人,拱手说:“欢迎来到蜀汉军营!” 孩子们围着他尖叫,有人举着手机追数字人跑,跑着跑着,手机里的画面突然变成了古战场,吓得他们又笑又躲。守灯展的老师傅背着手笑:“老祖宗的故事,换了个新法子讲,照样好听。”

(五)传统商贸之盛

青羊宫的花会,是老成都庙会里最具烟火气的“商业江湖”。从宫门口到二仙庵的三里长街,棚摊像雨后的蘑菇般冒出来,竹编的棚顶搭得齐整,篾条间漏下的阳光在青石板上织成金线。挑货的脚夫扛着扁担穿梭,货筐里的瓷器叮当作响;穿长衫的先生背着手踱着,手指捻着胡须打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