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61章 燕山褶皱里的天府密码

第161章 燕山褶皱里的天府密码

‘一步登天’的景观。”

龙门山的“硬汉”性格体现在它的险峻上。四姑娘山的主峰幺妹峰海拔6250米,山体几乎垂直,岩石裸露在外,像被刀削过一般。地质学家发现,这里的岩层经历过至少17次重大断裂,每次断裂都让山体“长高”数百米,同时变得更加陡峭。最危险的一段山脊被称为“猫鼻梁”,宽度不足两米,两侧是深达千米的悬崖,而它的形成竟源于一次发生在1亿年前的“地质滑坡”——燕山运动引发的岩层崩塌,造就了这幅惊心动魄的地貌。

但这位“硬汉”也有温柔的一面。龙门山断裂带的缝隙中,涌出了大量温泉,如大邑西岭雪山的花水湾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60c左右。这些温泉是燕山运动的“遗留礼物”:板块碰撞产生的热量加热了地下水体,而断裂带则像天然的管道,将热水送到地表。当地村民说,温泉水有股淡淡的硫磺味,“那是大山在呼吸”。

(二)大巴山:褶皱堆出的“暖男”

与龙门山的险峻不同,大巴山给人的感觉是“宽厚”。从达州向北进入大巴山腹地,公路蜿蜒在缓坡之间,很少见到裸露的岩石,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森林。这种“温柔”的地貌,源于燕山运动的“褶皱术”——这里的地壳没有发生剧烈断裂,而是像被揉皱的纸一样缓慢隆起,形成了连绵起伏的波浪状山体。

大巴山的“暖”体现在它对气候的调节上。由于山体坡度平缓,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这里被逐渐削弱,而南方的暖湿气流则能沿着山谷深入盆地。这种“缓冲作用”让四川盆地北部的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出3-5c,成就了南充、达州等地“川北粮仓”的美誉。地质学家在大巴山的土壤里发现了大量腐殖质,其厚度是龙门山的5倍,“这是群山用亿万年时间为盆地准备的‘棉被’,既能保水,又能保温。”

大巴山的褶皱里还藏着丰富的矿藏。万源市的锰矿储量占四川全省的70%,这些锰元素原本分散在沉积岩中,是燕山运动的挤压让它们逐渐聚集,形成了可供开采的矿床。*兰,兰¢文?学¢ ′更_新?最+快·当地矿工说,挖矿时能看到岩层像书页一样层层叠叠,“每层岩石里的锰含量都不一样,就像大山写的日记,记录着当年被挤压的力度。”

(三)巫山:水流切割的“诗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的浪漫,源于它与水的千年纠缠。燕山运动让巫山地区的地壳抬升,而长江的前身则像一把利剑,沿着抬升形成的裂隙不断下切,最终造就了三峡的奇景。这种“造山”与“切谷”的双重作用,让巫山成为四川盆地最具诗意的边界。

巫山的山峰多呈“锥状”,如神女峰海拔1020米,底部直径约500米,顶端却尖如笔尖。地质学家解释,这是燕山运动与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板块挤压让岩层向上隆起,而长江支流则沿着垂直裂隙冲刷,最终将山体雕琢成“金字塔”形状。有趣的是,这些山峰的排列方向与燕山运动的压力方向完全一致——自西向东,仿佛一群列队迎接江水的诗人。

巫山的溶洞是另一种“水与山的对话”。武隆喀斯特地貌中的芙蓉洞,洞内的石笋、石柱千姿百态,其中最着名的“生命之花”石笋,由碳酸钙沉积形成,高15米,直径约3米,表面的花纹像花瓣一样层层绽放。地质学家测算,它的形成始于8000万年前,恰好是燕山运动的尾声——地壳抬升让地下水得以渗入岩层,而运动产生的热量则加速了碳酸钙的沉积,最终“种”出了这朵地下奇葩。

(四)大凉山:岩浆堆成的“隐士”

大凉山的存在感似乎不如其他三座山脉强烈,它的主峰黄茅埂海拔3961米,远低于龙门山的幺妹峰,但它的“年龄”却是盆地四周山脉中最大的。燕山运动早期,这里曾是一片火山喷发区,大量岩浆涌出地表,冷却后形成了厚重的玄武岩地壳,为后来的山脉奠定了基础。

这种“火山出身”让大凉山显得格外“低调”。由于玄武岩质地坚硬且均匀,不易被侵蚀,大凉山的山体多呈平缓的穹状,山坡上覆盖着厚厚的风化土层,适合种植马铃薯、荞麦等作物。凉山州的地质资料显示,这里的土壤肥力是四川盆地边缘最高的,“因为玄武岩风化后会释放出丰富的钾、磷元素,相当于大山给土地撒的‘天然肥料’。”

大凉山的深处还藏着燕山运动的“活证据”。在冕宁县的牦牛山,有一个直径约5公里的火山口湖,湖水清澈见底,周围的岩石呈黑褐色,上面布满气孔。地质学家测定,这个火山口形成于1.1亿年前的一次喷发,而湖底的沉积物中,至今仍能检测到燕山运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