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61章 燕山褶皱里的天府密码

第161章 燕山褶皱里的天府密码

息,四川盆地四周的山脉已定格成如今的模样。这场持续近4000万年的地质运动,不仅造就了群山环抱的独特地形,更无意间搭建了一座“生命庇护所”——封闭的环境让这里躲过了多次全球物种大灭绝,丰富的水源与矿产滋养了从恐龙到人类的万千生灵。那些沉睡在岩层中的化石、流淌在山谷里的清泉、生长在坡地上的作物,都是这场“地质造物”与生命演化的对话记录。

(一)恐龙时代:火山灰里的“史前乐园”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具长达20米的马门溪龙骨架静静伫立,颈椎如蛇般弯曲,四肢粗壮如柱。它出土于一套灰黑色的岩层中,岩层里还散落着鱼龙的脊椎、翼龙的残骨,甚至有几颗被胃酸腐蚀过的鹅卵石——那是恐龙胃里未消化的“午餐”。这些化石共同指向一个事实:1.5亿年前的四川盆地,曾是恐龙的“超级食堂”,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早期的火山活动,为恐龙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餐”。当时的四川盆地还处于古特提斯海退缩后的湖沼环境,火山喷发带来的大量磷、钾等元素汇入湖泊,让浮游生物疯狂繁殖,进而催生了鱼类、昆虫的爆发式增长。地质学家在自贡的岩层中发现,这一时期的有机碳含量是其他地区的3倍,“相当于大地给这片水域撒了亿万吨肥料”。马门溪龙等植食恐龙因此长得格外庞大,而肉食恐龙也跟着“沾光”,形成了完整的食物链。

更神奇的是,燕山运动造就的盆地地形,让这里成为恐龙躲避灾难的“诺亚方舟”。6500万年前那颗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小行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火山喷发和气候变冷,而四川盆地四周的山脉像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大部分尘埃。在达州的岩层中,科学家发现了一层厚度仅5厘米的黏土层(全球恐龙灭绝的标志性地层),而同期北美地区的黏土层厚度达30厘米。“这意味着四川盆地的恐龙多活了至少50万年。”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李研究员指着一块含恐龙蛋的化石说,这些蛋化石的形成年代比全球灭绝时间晚了30万年,“它们是最后的恐龙‘遗腹子’”。

恐龙们也在“适应”燕山运动造就的地形。在泸州叙永县,出土过一种特殊的“峨眉龙”化石,它的前肢比后肢长10%,脚趾骨异常粗壮。地质学家推测,这是为了适应燕山运动形成的丘陵地形——前肢长便于攀爬缓坡,粗脚趾能在湿滑的湖岸站稳。更有趣的是,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发现了大量翼龙化石,它们的翅膀展开可达8米,“这些‘空中霸主’很可能利用山脉间的上升气流滑翔,轻松跨越盆地边缘的丘陵”。

(二)冰期避难所:群山环抱的“物种诺亚方舟”

2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北半球进入“冰川时代”: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被冰层覆盖,北美的猛犸象在零下30c的严寒中挣扎,而四川盆地却依然绿意盎然。在大巴山深处的神农架,至今生活着珙桐、水杉等第四纪冰川期遗留的植物;在大凉山的溶洞里,栖息着中国特有的“四川疣螈”——这些物种能存活至今,全靠燕山运动造就的“地形保温层”。

大巴山的“褶皱地形”是最关键的“保暖装置”。由于山体呈波浪状起伏,形成了无数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山谷。冬季时,北方的冷空气被山脊阻挡,而山谷能吸收更多阳光,形成局部温暖小气候。在重庆城口县的一个山谷里,气象站记录到的极端低温比同纬度地区高8c,“这里的温度甚至能满足柑橘生长,而柑橘在秦岭以北根本无法存活”。植物学家发现,大巴山的珙桐林沿着这些“暖谷”分布,树形随山谷走向弯曲,“像是在跟着群山的脉络呼吸”。

龙门山的断裂带则成了物种迁移的“天然走廊”。冰期来临时,青藏高原的物种沿着断裂带形成的峡谷向盆地迁移;气候变暖后,它们又退回高山。这种“上下迁移”让许多物种躲过灭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就是典型例子:基因测序显示,现存大熊猫的祖先曾在2万年前沿着龙门山的湔江峡谷迁入盆地边缘,直到冰期结束才回到高海拔竹林。“如果没有这些断裂带形成的通道,大熊猫可能早就和剑齿虎一样消失了。”保护区的研究员说。

大凉山的玄武岩地貌则为动物提供了“避难洞穴”。那些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岩柱群,中间有许多天然洞穴,既能遮风挡雨,又能躲避天敌。在冕宁县的一个溶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大熊猫粪便化石,粪便里还残留着竹纤维,“这说明冰期时,大熊猫曾躲在这里啃竹子”。更神奇的是,溶洞里的蝙蝠群落从冰期延续至今,它们的声波频率与洞穴的回声完美匹配,“像是在利用燕山运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