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62章 龙门山:从海底深渊到蜀山之巅的亿年突围

第162章 龙门山:从海底深渊到蜀山之巅的亿年突围

它的海底岁月。\"

在四姑娘山的登山大本营,登山者常常能在海拔4000米处捡到一种特殊的岩石——表面覆盖着一层铁锈色的结壳,敲开后内部是白色的石膏晶体。地质学家告诉我们,这是2亿年前的蒸发岩,原本形成于古特提斯海的潮间带,被燕山运动抬升到雪线以上。当夕阳的金光洒满山顶时,这些石膏晶体反射出璀璨的光芒,仿佛龙门山还在向远方的古特提斯海发出回望的信号。

站在龙门山的任何一座峰顶,向东眺望是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向西俯瞰是青藏高原的苍茫群峰。这座横亘在两大地形单元之间的山脉,用它的岩层、地貌和生态,完整记录了地球板块运动的壮阔史诗。那些沉睡在岩石中的菊石、珊瑚和贝壳,早已不是简单的化石,而是龙门山写给世界的\"地质情书\"——它诉说着一座山脉如何挣脱深海的束缚,用两亿年时间向着天空生长;也诉说着地球如何用力量与时间,在平凡的岩石上刻下不朽的诗篇。

当最后一缕阳光从四姑娘山的尖峰褪去,暮色中的龙门山渐渐恢复了沉静。只有山间流淌的岷江还在不知疲倦地奔涌,它搬运着山体侵蚀的泥沙,最终注入长江奔向东海——就像龙门山在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与古海洋的千年重逢。而山脚下的古镇里,老人们仍在讲述着大禹治水的传说,孩子们则指着岩层中的化石,听老师讲解这片土地从海底到高山的奇迹。在龙门山,地质的史诗与人类的故事,从来都是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

五、生命的迁徙:从深海居民到高山精灵

当龙门山最后一次挣脱古特提斯海的怀抱,裸露的岩石在阳光下泛着灼热的光泽时,第一批生命便开始了这场跨越海陆的迁徙。那些曾经在深海珊瑚礁中穿梭的鱼类,逐渐演化出适应淡水的鳃;珊瑚虫死亡后留下的钙质骨骼,慢慢化作滋养陆生植物的土壤。龙门山的每一道褶皱、每一条峡谷,都成了生命演化的\"试验场\",最终孕育出中国西部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一)从鱼到蛙:两栖类的\"登陆先锋\"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侧厅,陈列着一块特殊的化石——一只距今1.8亿年的\"蜀蟾\"化石,它的前肢已演化出适应陆地爬行的骨骼结构,肱骨加粗且关节面明显,而后肢仍保留着蹼状特征。古生物学家用ct扫描发现,这只蜀蟾的肺容量是纯水生同类的3倍,却仍保留着鳃裂的痕迹。\"这是典型的'过渡形态',\"研究员指着化石的腹部说,\"它的皮肤表面有角质化鳞片,能防止水分蒸发,但繁殖时必须回到水中——就像被龙门山的'半陆半水'环境逼着进化。\"

在彭州市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过大量\"离片椎类\"化石,这些早期两栖动物体长可达1米,皮肤表面布满蜂窝状纹路。2019年,地质学家在一块离片椎化石的肠道里,发现了植物孢子和昆虫残肢,证明它们已从纯肉食性转向杂食性。\"当时的龙门山滨海平原上,雨季被淹没形成湖泊,旱季则露出泥泞的滩涂,\"古生物学家还原场景时说,\"这些动物春天在水里产卵,夏天在陆地觅食,秋天躲进岩石缝隙避寒,完全跟着山脉的节奏生活。\"这种\"既恋水又向陆\"的特征,持续了整整3000万年,直到白垩纪中期龙门山彻底抬升为陆地,才演化出完全陆生的无尾目两栖类。

(二)大熊猫的\"避难所\"

今天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海拔2500米的冷杉林里,大熊猫\"倩倩\"正坐在倒木上啃食冷箭竹,前掌抓握竹子的动作灵活得像人类的手指。很少有人知道,这种以竹子为食的珍稀动物,其祖先\"始熊猫\"(距今800万年前)曾是肉食性动物,而它们能在第四纪冰期存活下来,全靠龙门山的\"海拔梯度\"庇护。

中国科学院的基因测序研究显示,大熊猫的演化史与龙门山的抬升史高度吻合:800万年前,始熊猫生活在四川盆地边缘的亚热带森林里,食谱以肉类为主;300万年前龙门山剧烈抬升,形成从500米到6000米的海拔差异,迫使它们向高海拔迁移,食物也从肉类逐渐转向耐寒的竹子——其消化道中出现了能分解纤维素的菌群,臼齿变得宽大扁平,适合研磨竹纤维;2万年前末次盛冰期来临时,龙门山的峡谷成了\"天然走廊\",让大熊猫能在冷暖交替时上下迁徙:冰期时躲进海拔1500米的中山森林,气候转暖后回到3000米的高山竹林。

在宝兴县的\"熊猫洞\"里,考古人员发现过距今1万年的大熊猫粪便化石,粪便中的竹纤维与现代大熊猫的食物完全一致,甚至能辨认出是冷箭竹和华西箭竹的混合。\"这证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