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66章 元稹:巴山蜀水间的诗魂与千年回响

第166章 元稹:巴山蜀水间的诗魂与千年回响

六月,元稹终于抵达通州,迎接他的不是官舍,而是“荒祠古柏”。他在《叙诗寄乐天书》中写道:“通之地,湿瘴卑褊,人士稀少,近荒杂獠。邑无吏,市无货,百姓茹草木,刺史以下,计粒而食。”初到之时,他只能借居在州河对岸的开元寺,“僧房破落,四面通风”,夜晚听着“獠人”的歌声,思乡之情难以抑制。

更让他痛苦的是疾病。通州的湿热气候让他患上疟疾,“一卧十余日,头眩不能起”,甚至一度濒临死亡。他在《别李十一》中写道:“闻道阴平郡,翛然古戍情。戍迥山形断,河穷地势萦。烟霞潘岳鬓,林壑谢公情。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字里行间满是病中的凄凉。但正是这场大病,让他开始反思人生:“病中知世事,身外即浮云。”

2. 戛云亭上的精神突围

在通州的第三年,元稹的生活稍有安定。他在州河南岸的青爱山(今翠屏山)选址,亲自督导工匠修建了一座茅屋,取名“戛云亭”。“戛云”二字,取自“戛然独立于云端”之意,既是对亭子地势的描述,也暗含着他的精神追求——即便身处蛮荒之地,也要保持人格的独立。

戛云亭虽简陋,却是元稹观察通州、思考人生的“精神高地”。他常在此登高远眺,俯瞰州河如带,远眺大巴山如黛,写下《戛云亭》一诗:“危亭绝顶四无邻,见尽三千世界春。±o兰£t:兰?文?′学{> ?已tμ发-布2=最§?@新?D¤章=¨节e¨@但有浮云横碧落,更无幽恨到黄尘。”诗中没有贬谪的怨怼,只有对天地广阔的感悟,这种“超越苦难”的心境,与他早年的愤懑形成鲜明对比。

在戛云亭,他还完成了《连昌宫词》这篇长篇叙事诗。诗中借连昌宫的兴废,回顾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兴衰,“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通过今昔对比,反思安史之乱的教训。这种“以史为鉴”的视角,正是他在通州沉淀后的思想升华。

除了作诗,元稹还在戛云亭接待来访的友人。当地学子听说这位“京城来的诗人”博学多才,常来请教,他总是耐心讲解,甚至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禄,为学子购置书籍。有一次,一位老秀才来请教《诗经》,他与之谈至深夜,临别时赠诗:“衰容不称君,清风满敝庐。”这种与百姓的亲近,让他逐渐融入通州的生活。

3. 与白居易的“云端唱和”

通州的岁月虽苦,却因与白居易的书信往来而多了几分温暖。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二人虽相隔千里,却以诗唱和,“每得一诗,即夜起盥栉,张灯细读,倦则拥衾而卧,梦中犹吟哦不止”。

元稹在《酬乐天频梦微之》中写道:“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看似“不梦君”,实则因思念太深而不敢入梦,这种“反语抒情”的笔法,让白居易读罢“涕泗横流”。白居易则回赠《梦微之》:“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二人的唱和,被后人辑为《元白唱和集》,成为中唐诗坛的一段传奇。

这些书信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思想的碰撞。他们讨论诗歌创作,元稹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强调诗歌的情感与现实意义;他们交流对时局的看法,元稹在信中写道:“通州虽远,然百姓疾苦,与江州何异?”这种对民生的共同关注,让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个人悲欢。

在白居易的鼓励下,元稹重新振作,开始为通州百姓做实事。他见当地“民不知农桑”,便亲自到田间指导耕作,推广“区田法”(一种高产耕作技术);见州河泛滥,便组织百姓筑堤防洪;见“巫鬼盛行,百姓病不就医”,便写下《祈雨》诗,倡导“信医不信巫”。这些举措虽小,却让通州百姓逐渐摆脱贫困,“数年后,通州仓廪丰实,百姓知书达理”。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元稹奉诏离开通州,调任虢州长史。离开那天,百姓自发前来送别,“攀辕号哭者数百人”,有人捧出自己种的稻谷,有人献上亲手织的布,场面感人至深。他在《别通州》中写道:“通州四边皆乱山,正堪画屏风。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此时的通州,在他眼中已不再是“瘴疠之地”,而是充满温情的第二故乡。

四、达州的千年回响:凤凰山巅的诗与远方

达州城的天际线,总被一抹青黛色的轮廓温柔环抱——那是凤凰山。这座海拔不足800米的山,算不上巍峨,却因与元稹的不解之缘,成了达州人心中最厚重的文化坐标。山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