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李祺和陈实三人快步走入殿中,带进一股寒气,但很快被殿内的暖意驱散。\j*i?a,n`g\l?i¨y`i*b¨a\.·c`o¨m¢
陈实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几块乌黑规整、孔洞清晰的蜂窝煤,以及一个尚未烧制的灰黑色陶土炉坯,
神情肃穆中透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仿佛捧着的不是煤块泥坯,而是稀世珍宝。
“父皇!”
朱标率先躬身行礼,声音带着振奋,“儿臣与祺弟、陈主事有要事禀报!
工部于废弃炭粉中,试制出一种新式燃料及配套炉具,或可解宫中及天下百姓冬日取暖之困!”
朱元璋正批阅奏章,闻声抬起头,目光扫过朱标,落在李祺身上,最后定格在陈实捧着的托盘上。
他看到那几块带孔的黑色方块和粗糙的泥炉坯,眼中露出询问之色。
“哦?又是祺儿的主意?”
朱元璋放下朱笔,饶有兴致地问道。
他太熟悉这个流程了,但凡有新奇实用之物出现,十有八九跟这小子脱不了干系。
李祺嘿嘿一笑,还没说话,朱标己上前一步,条理清晰地开始汇报:
“父皇明鉴。起因确系祺弟见工部堆积如山的废弃炭粉无法利用,随口提议混入黄土粘合成型。
工部陈主事及工匠受此启发,反复试验,终得炭粉、黄土、水三者之最佳配比,可塑性强,阴干后结实耐用。”
他指了指托盘上的蜂窝煤,“祺弟又言,实心炭块恐燃烧不透,当留有孔洞通风。
工匠依言在成型湿坯上扎孔,试烧之下,火势果然旺盛均匀,烟尘大减,且燃烧时间远超寻常木炭、煤块!
因其孔洞密布,形似蜂巢,儿臣斗胆,为其命名‘蜂窝煤’!”
朱元璋听得目光越来越亮,他站起身,走到陈实面前,拿起一块蜂窝煤掂了掂,又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孔洞:
“此物……便是那废弃炭粉所制?”
“回陛下!千真万确!”
陈实激动地声音都有些发颤,“此物燃烧稳定,火力持久,烟少灰烬少!
更妙的是,太子殿下高瞻远瞩,提议为此蜂窝煤特制小型便携陶炉!”
他指了指旁边的陶炉坯,“此炉用耐火陶土烧制,炉膛大小与蜂窝煤匹配,上方开小孔散气,无需复杂烟道!
若配发给边关将士,置于哨位帐中,既可取暖御寒,又可烧水解渴,必能大大减少冻伤减员!”
“好!好!好!”
朱元璋连说三个好字,脸上是毫不掩饰的赞赏和喜悦。′d,a~w+e/n¢x?u/e¨b/o`o!k-._c·o′m*
他大步走到李祺面前,伸出宽厚有力的大手,习惯性地挼了挼李祺的脑袋,力道不小,把李祺揉得龇牙咧嘴:
“好小子!又是你!
淘米淘出了精盐,玩泥巴玩出了白糖,看堆废物又看出了这蜂窝煤!
你这脑袋瓜子,真是咱大明的福星!天大的福星!”
李祺揉着被挼乱的头发,嘿嘿傻笑:
“皇伯伯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都是陈主事和工匠们手巧,还有标哥想得周全。”
朱元璋哈哈大笑,心情极佳。他回到御案后,看向朱标:
“标儿,此物利国利民,当速速推广!你有何章程?”
朱标胸有成竹,显然在路上己深思熟虑:“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有西。”
“其一,技术标准化,图说传天下!”朱标语气坚定,
“着工部营缮司即刻牵头,编制《蜂窝煤炉具图说》!
详细规定蜂窝煤之形状、大小、孔数孔径、炭土配比;
陶土炉之尺寸、炉膛容积、耐火土配比、烧制火候;
铸铁炉(指宫中推广的排烟铁炉)之炉体尺寸、烟道接口规格、用铁厚度等!
务求尺寸统一,用料规范,质量可靠!
此图说刊印成册,分发各布政使司、府州县工房及官办窑场,令其依样制造,不得擅自更改,以绝粗制滥造、规格不一之弊!”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好!此乃根本!无规矩不成方圆!
陈实,此事由你工部主抓,务必详尽!”
“臣遵旨!”陈实躬身领命。\萝!拉\小_说~ _蕞·鑫¢漳?洁-庚!辛·哙^
“其二,官府补贴,惠及贫寒!”
“此蜂窝煤炉虽较铁炉便宜甚多,然一套陶炉加初期用煤,于赤贫之家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