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科举并不完善,有些简单,仅有三科,而且举办的时间与方立原来的时空有所不同,春闱是州试在州府举办,得中者为秀才;秋闱为省试在国都济原举行,得中者为贡生;秋闱之后便是殿试,由皇帝直接考核,得中者为进士。
此科举之风流行于前朝,可惜前朝并未完成大一统,即迅速衰败,科举制度却被后来各个国家继承,只是未发展起来。
考试的程序比之另一个世界也简单了许多,三年一举,且有些灾年还会取消,就比如今年的科举,也是因为战乱推迟了两年了的,也就是说上一次科举是五年之前了,皆因国家抽不出手来办此事,今年因太后的五十大寿才勉强得以举办,也算是恩科。
每届录取的名额也不多,就如淮阳地区每次的州试考生都有几百人,但是能录取的不过寥寥十数人。
不错,你没听错,就是一州十数人,所以能得秀才名头的也算是极难的,难便难了,还没有什么屁用,既不能直接当官,也没有一点禄米补贴,比之方立原来的世界里,可是待遇差的多了。
勋贵之家的子弟科举得中,能谋个好的进身,普通人家的学子一般得考过贡生才有出人头地之机。大莒一朝至今,第一届科举的十三秀士,已然都是身居高位,也是因此才稍稍带动了科举之风,有些小氏族举全族之力来培养学子,以求光耀门楣。
大寺村也算比较大的村落了,淮阳八十万人口,像大寺村这般近两千人口的大村也是少之又少,四个大姓家族百年来也在培养子弟,但是能考上秀才的也无一人,村里唯一的楚秀才,据说爷爷辈时家里也是县上大户,书香门第,后来家族破败了,才搬来了大寺村里,后来仅仅为了楚秀才一人考学,楚家从一个村里的小地主破落到了穷困潦倒之地步,可见科举之路之险难。
唐王也不与方立多费口舌,静静的喝了一盏茶,茶水还都是自带的,爷爷方先宝供上来的点心水果,人家也是一点没动,方立心想,你不吃才好呢,省下了。
等莲心看完了新出的几章书,满意的出来后,唐王便摆驾回去了,只留下了几个账房先生,要与瓜分了浦口县的店铺、田产的大寺乡几大家族,定下每年浦口各家商铺孝敬的岁银和贡米数量。
往年被灭的三家是按各处产出给唐王两成红利的,也就是说,相当于浦口基本一半的经济税收是被唐王拿走的,原来的县令虽然不是唐王的人,但是对此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方立当了这个县令,按唐王隐晦的说法就是“浦口铺租和岁粮当孝敬,不得少于本王属地之半数。”
方立此时实力不济,且对唐王并不了解,只好先虚与蛇委,暂时答应下来,心里当然是破口大骂,这莒国我看是没希望了,一个王爷集周边数县之力想干嘛?
方立当然不会去管唐王想法,发展才是硬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
日子不能因为唐王到来就不过了,时间还有好几个月呢,先不去考虑,虽然出了血有些肉疼,但是估计之后的刺杀不会再来了,方立也算是抱上了唐王的大腿。
这边送走了唐王,因为紧张和害怕,方柳氏当晚便发动了,经过两个时辰的痛苦折磨,方柳氏给方立生了个妹妹。
因为有些胎位不正,方柳氏被折腾的少了半条命,拿着人参才吊回了一口气,孩子也差点没了,多亏了方家今时不同往日,请了城里最好的老中医,一番施针这才救了过来,“哇哇”的哭声即是欣喜,也是苦楚。
新生常常伴随着死亡,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方立一番客气,给了重礼,送走老中医。心里却不好受,突然冒出来成立医学院的想法,这古代医学极其不发达,一般好的医者都是家族传承,多有断层遗失者,真正有本事的医者少之又少。
村里虽然常常请一些城里的大夫来坐诊,但是,那大夫水平也是有限,就这一年来,方立也见过不少人年纪轻轻的就离去,还有好多四五十岁的人一身疾病无法干活,这古人“生”“老”“病”“死”真的是大劫难。
如果能请来有本事的老大夫教学,搜集天下医术,再加上方立对后世医学一些了解,让医学流传和发扬起来,救的人和增加人的寿命,都是无上功德了,也能快速发展大寺村自己的势力。
不过,春耕即将临近,大寺村开始了忙碌起来,同时冷水湖和各地的庄园也都开始育苗春播,方立也暂时只是安排出去商队无论成本大量收集医书,和聘请有本领的老大夫,其他的暂时也顾不上,哦对了,大寺村商队一开始方立便安排收集各种书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