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巧匠,此次只不过是对医书和大夫重点强调了一下而已。
书局方立已经不大去管了,只需要方立把故事梗概大致写好,然后有专人语言润色、配图设计,目前也不局限于一个故事,《八仙过海》、《蜀山奇侠》等几部书同时连载,事情都扔给了楚云飞去做。
印刷厂还在扩产,书籍自是供不应求,连家商队发往了各个方向,天下武的武师随商队护送,经验越来越足,虽然路途之中多有山匪路霸拦路,但是连家的家仆加上武行的师傅们每只队伍都是近百人的,一般也都能应付的了,真遇到那不长眼的山匪,要比划比划的,武行这些人立马组成几个戚家军队形,一平推也基本就搞定了。
邓村的窑厂和砖瓦厂不仅在扩建,同时在格物院的帮助下又研制出了更好的竹纸和草纸还有铅笔等物,方立也都扔给邓顺去负责管理了。
说到草纸就不得不说下擦屁股的事,古代人擦屁股,君侯大户人家是用的丝绢、麻布,虽然可以重复使用那也不是一般人用的起的,普通百姓都是用小棍刮的,那小棍学名叫厕筹。
方家自然也是用厕筹的,方立这一年来,每次上厕所后,都要难受了一番,刮不干净不说,厕筹用完是要用水洗干净的,恶心死了。
等格物院终于在临县新招来的流民中找到制纸匠人,开始研究竹纸的时候,方立便下了个命令,一定要研制出一种柔软、便宜的草纸,便于如厕。后来经过几个制纸匠人的半月的 “研发试制”,终于搞出了基本满足方立要求的草纸,现在不仅方家,就是整个大寺村周边有钱人家都使用草纸上厕所了。
当然,草纸并不是什么新的发明,早在汉朝时便有了草纸,只是后来有了各种更好的纸,草纸的用途不大了,便很少生产了。
纸张等物一开始发售,邓家的作坊更是日进斗金,周边的几个村子和家族见到邓家的工坊逐渐的扩大和繁荣,自然是坐不住了,纷纷来找方立出个主意,也想搞搞工坊,方立自然是大力支持的,于是纺纱,油坊,磨坊,豆腐坊,栽培,酿酒,养殖厂如雨后春竹般纷纷开了起来,除了苎麻的推广外,大寺村周边还引进了菜籽、苜蓿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些地力肥沃的田便开始了两季连种。
如今的小土山上,除了那树鼠一家所在的一块地,方立特意交代不要动外,其他大部分的土地都被开垦出来了,苎麻长势良好,预估可以达到一年三收,因为方立在这边给的工钱足,朱家人几乎都在这边做工,家里的日子也逐渐好了起来,老朱婆子年后新得了一个孙女,已经开始规划着给朱老三说亲了。
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方立也闲暇下来,唐王后来派人送了些考试用书,方立大致看了看,都是些大儒对四书五经的注释,觉得无聊,便扔给了楚秀才做参考书,楚秀才当然是如获至宝。
什么狗屁科举,方立一点都不想去,提到考试,方立就想到了村里的学校。
目前村里的私塾是几家共同出资建的请的先生是县里的一个老学究,此人虽然没有考过学,学问还是挺大的,据说年轻时曾经游学到山东,当过圣人门徒,也曾经在州府一些大家族中教过族学,后来年老体衰便回了乡,不喜与县里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便来了大寺村教书。
教的也不过是四书五经和儒家经典,方立有些看不上,于是便开始自己着手编制教材,按着前世的记忆,分为了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能记住多少写多少。
又按着年级分为了八年制,小学四年、中学四年,还好高中的知识和中学知识记得还比较完整,因为少了一半的学科——地理、历史、政治,尤其是没有英语,便编的紧凑些,编出了八个年级的,更高级的知识方立也没学过,实在是记忆太少了,成不了系统,便只好把前世大一时学的一些知识都编进了中学课本的最后几章里。
这样如果六岁念书,十四岁就可以毕业,方立这一忙活就是近两个月时间,总算大致搞定了。方立找了个借口——商队出去的任务除了勘测地形外便是收集各种书籍,于是,方立托词,说是商队在外收集的古人著作,整理所得,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想发扬光大,然后扔给了印刷厂出版。
没错方立家的老宅这边有一间房子是专门放收集来的书籍的,除了自己收来的还有连家商队每次送来的已经有不少了,六叔的房子里俨然成了个小型的图书馆。
之前,方家大宅扩建的同时,方立便找村长要了一块地,建起了现代化的学校。这时的冷水湖水泥还没有开发出来,建房子还得按着古法来,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