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我,童渊弟子,称霸三国谁敢不服 > 第338章 三国初形成

第338章 三国初形成

南方张绣欲称王的消息传出之后,北方的两大诸侯曹操和袁绍,不但没有丝毫要出兵讨伐的意思,而且还积极“响应”,麾下文武都在商议称王之事。

必定水涨船高,主公称王了,众文武的官也就更大,更高。

学文习武,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做官、做大官,光宗耀祖吗?

这一下,许都朝廷全体禁声。

还能怎么说?还敢怎么说?

声讨张绣可以,可现在能声讨袁绍和曹操吗?如果那样,惹怒了曹操和袁绍,朝廷还要不要?

现在可不像董卓当年把持朝纲的时候,天下有那么多义士,一呼百应。

而且有消息传出,朝中的众臣,已经开始修改大汉祖制,要废除异姓不得封王的这一条。

许多人感叹,天要变了!

一旦朝臣修改完毕,大汉天子刘协自然要对曹操和袁绍封王了。

封王比称王能好听一点,朝廷能保持一点尊严,挽留一点面子。

但这改变不了名存实亡的现实。

朝廷的事,没有人过多关注,现在三大诸侯麾下的文武,都在商议、讨论称号的问题。

张绣麾下的众臣,大多偏向于汉王,当然也有人主张楚王的,认为汉王脱离不了旧王朝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张绣直接拍板确定,就是汉王。

什么脱离不了旧王朝的影响,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只要思想先进,那就是全新的王朝。

而且,对于后世的人来说,大汉影响力太大了。

张绣决定,不但自己称汉王,将来所写的字,就叫汉字,所说的话,就叫汉语。

众臣听了之后,直呼主公英明。

消息很快传到许都,曹操再一次后悔了。

当初陛下迁都许都的时候,他如果将麾下的兵马称为汉军,现在的汉王就是他的。

而以汉命名,荀彧荀攸或许不会反对。

曹操麾下的文武,想来想去,只有豫王的称号合理,许都在豫州,豫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比起汉王来,豫王似乎差了一截。

一个是大汉天下,一个只是豫州。

而袁绍那里,准备的非常快,以魏王为称号。

魏王比豫王也大气,以前历史上曹操称王时,因为已经迁到了邺城,故而也称魏王。

名号确定了,才只是一个初步工作,后面的事务还非常繁多。

张绣给了一个大概的思路,让文武众臣拟定方案。

按照以前时空历史的发展,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的延续,其关键是中正和大中正。

一旦中正不能做到大公无私,那么这种制度就有许多弊端。

因此,在晋以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以后废除。

而到了隋唐,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一直延用到了大清,可见这种制度有自己的优势。

其实,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原有基础之上,慢慢演变而来的,不可能凭空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在大秦时就有了。

尚书、侍郎、吏部、工部等等,两汉都曾设立。

张绣将这些做了综合。

首先,官员要有品阶,这也是以后升迁的标准。

文官最低的是七品,各县县令。

那么县令以下的官职,都没有品阶。

将来到了和平盛世,做官就要从基层,没有品阶开始,逐渐升迁。

朝中实行六部制,六部的尚书为一品,那就是最高品阶,最大的官了,以后可以封侯。

六部侍郎是二品,各州刺史是三品。

武将之中,各类大将军是一品,比如骠骑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等,这些必须是功勋显著之将领,没有大将军一职。

四征将军二品,四镇、四平、四安是三品,可分正、从。

杂号将军是四品。

最低的军司马、都尉等为七品。

有了这么一个框架,贾诩、蒯良、张松、韦端、诸葛亮、庞统、徐庶、张昭、张纮、顾雍、虞翻、黄忠、魏延、张辽等文武,都开始认真而繁忙地准备。

他们每个人,热情都很高,都充满着激动和兴奋,因为一个全新的大汉马上要来临了。

主公要做的这一切,可不仅仅是称王,这一切,都是一个完整的朝廷该有的啊!

就在各地官员忙着三位枭雄称王事宜的时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