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和瑶琴依依不舍,两人相拥诉说无限情怀,然后再三叮嘱后才骑马上路。
禹带着人马一路向西北方向,快马加鞭,来到雍州,他们来到大河上游古渤海,一路向南流向积石山,由于大山阻挡向南流向青海陇南,古蜀国,受岷山阻挡再回头形成黄河九曲。
积石山向东北漫延,形成雍水泛滥,形成喇噶泽,毁灭了当时的喇家部落,就是后来发现的喇家遗址,简称东方庞贝城。
禹告诉伯益,将来要挖开积石山,疏导河水东流。
他们来到雷首山,由于下游壶口被当年公孙鲧治水筑堤,水被阻挡在这里,形成了鸿泽。一直蔓延到三门山。
他们找到契,契告诉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圩堤已经加高很多,暂时将水堵在中条山外。
禹对契说了很多感激的话,告诉他现在暂时停止筑堤,和他一起转道豫州,考察完最后一站,重新确定治水方案。
他们越过崤山,看到伊水和落水,在灵宝境内开始淤积,也是汪洋一片,形成了汝海泽,禹将此处标记好,然后和伯益,契回都城蒲坂。
他们来到都城后,弃前后脚也就赶到都城,各路诸侯国的行政堪舆图也已经送到。
禹和伯益众人先是拜见舜帝,向舜帝详细阐述了这次考察结果,提出来全新的治水方案,将要放弃其父公孙鲧的围堵方案,实施开,凿,引,疏,导,围,泄的治水方案,并且把路上经过,包括自己的两次成婚全都事无巨细禀报给舜帝。
舜帝其实早就知道这些事,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收到伯益,弃和契,以及各地方的密报。
舜帝笑道:“成家立业乃大丈夫必修之课,吾闻尔内人皆贤惠之人,特别是这神女瑶琴,赠你治水神卷,切不可辜负于她,希望你为国效力,成就治水大业,成国之栋梁,民之翘楚。”
禹道:“定不辜负帝之所托,我明天就开始重新整理各地资料,然后参考《大鸿行域图》和各诸侯的行域图,制定治水详细方案,只是此事重大繁琐,还需要添加人手”。
舜帝应到:“这满朝文武,天下俊才,皆听从你调遣”。
禹再次拜谢!次日禹和伯益,弃,契商议。
征调皋陶次子龙为秩宗,负责联系协调各部落。
征调皋陶四子鲤为卫,负责到全国各地核查各诸侯不法之事,主要是核查各诸侯上报的行域图以及财政收入是否有假。
征调陆终次子惠连为有尹,负责记述治水发生的全部记录。
征调陆终四子求言为虞官,负责勘察大山,河流分布。
征调陆终六子季连为少师,负责治水官员的安全,以及治水现场的安全工作。
其他不一一列举,经过十天众人研究,最后治水大政终于成型,禹将治水方略递交舜帝,舜帝决定举行朝议,公开讨论禹的治水方略。
公元前2296年秋,蒲坂城皇宫大殿上,舜帝高高在上,手中拿着禹递交的治水方略,然后交给皋陶,让他宣布方略,然后公开商议。
皋陶道:“治水方略已经给出。
治水将分,开山,凿渠,疏河,导鸿,泄鸿,分流,围塘,筑堤,入海。”
从总体上来大致分为三部。
第一部:“敷土:制定九州治水先后顺序,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营州,幽州并入青州行政区。
第二部:“随山刊木,是开通来往道路,按照《大鸿行域图》来准确划定将来大河流域路线。
第三部:“奠高山大川,奉天子命治水,代天子行事,祭奠高山大川,即是仪式,又是明确权威,建立纲纪。”
然后治水具体施工,细分为三部分,“道九山,疏九川,引鸿入海”。
第一步:“道九山,开通九条山脉的“走鸿大渠”
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修到荆山,越过黄河;。
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修到太岳山;
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修到王屋山;
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修到碣石山从这里进入大海;
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修到太华山;
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修到负尾山;
一条开通嶓冢山修到刑山;
一条从房山修到大别山;
一条从九岷山南边修到衡山,跨过九江修到达敷浅原山。”
第二步:“”道九川,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