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遗落的世界夏王朝 > 第57章 伊阙化龙门

第57章 伊阙化龙门

等到舜帝的明诏发出,正式任命共工氏为九河之督,禹派人将大陆泽通往幽州九河疏通方略送交给共工氏,让他以最快速度征调民工挖河,以便早日疏通大陆泽入海,早日解除冀州幽州水患。

随后禹让伯益和契一起去兖州,那里是伯益家族的东夷部落,便于协调管理,主要疏通泗水,沂水,大野泽和雷泽到东营的入海口。

禹带着瑶琴和巨灵神,返回熊耳山,他们站在山顶观看,熊耳山东南是雒泽,洛水。

在洛水东南部就是汝海,三面山环绕,如果持续暴雨,汝海势必向东南蔓延,整个,轩辕丘,高辛,汝南,宛都有被洪水淹没的可能。

然后禹和瑶琴在汝阳登舟游汝海,用定水圭测得水位,确定将来河道宽窄,在这里拴舟的地方被称作“禹门渡”。

禹决定将熊耳山从中打开,南部雒水和洛水分别将汝海的水引流到伊水,伊水过熊耳山向北和黄河汇流,然后东去兖州入海。

因为有了前面开山经验,加上熊耳山两座山之间有狭窄的山谷,只需要将山谷扩宽即可,禹和巨灵神在此昼夜不息的工作,仅仅历时半年就将雒水 落水 伊水三水合流,打开熊耳山 ,引汝海的水进入伊水,过熊耳山向北注入黄河。

熊耳山挖开后,西边稍矮的山称作形似大钟,被称作“钟山”,后来改名为龙门山。

东边的山最早也称作龙门山,此山盛产香葛,后来武则天在此修建香山寺,遂改名为“香山”。

汝海的水顺着洛水,雒水,汇流到伊水,然后从龙门山和香山的大峡谷通过,此处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站在龙门山峰巅,视野开阔,北望古都洛阳和北邙,南望鸣皋山(称九皋山),西望宜阳山,东望嵩山,岗岭起伏,层峦叠翠,青山隐隐。

漏出来的平原就是洛阳盆地,(洛阳,古称雒丹,周平王东迁后改雒邑,洛邑,后改洛阳)。

北魏时期,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从小由其汉人祖母冯太后养大,最后听其祖母建议开始施行北魏全面汉化,史称“孝文汉化”最后定都洛阳。

魏孝文帝为了纪念其祖母冯太后的功绩,于是在龙门山西侧悬崖之上,古阳洞开凿了第一个石造像,古阳洞功德窟。

并且带领群臣祭拜,北魏贵族们纷纷在此许愿,然后还愿,于是开始在龙门山悬崖建造佛造像。

到了盛唐武则天时期,定都洛阳为神都,佛教为国教,在龙门山东侧修建皇家寺庙“香山寺”。

唐高宗李治下令建造释迦摩尼如来佛祖的报身像,卢舍那大佛像,武则天捐助脂粉钱两万贯”。

并且以武则天的身形样貌来修建的卢舍那大佛像,被人称作“武则天佛像”。

卢舍那大佛代表了中国佛像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国佛教造像史上最杰出的作品,被中西方学者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中国的维纳斯”“世界最美雕像”。随后慢慢形成了如今的洛阳龙门石窟群。

武则天证圣元年开恩科,浙江贡生贺知章来神都洛阳参加殿试前,游伊水,夜宿伊阙,梦到黄河鲤鱼逆流而上,跃过伊阙天火烧尾,幻化为龙腾空而去。

当年恩科殿试高中状元,因其帝王定都洛阳,所以伊阙改称“龙门”,自此洛阳龙门留下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那些没有跃过龙门的鲤鱼额头上留下一道黑色伤疤,后来谪仙李白曾作诗。《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禹打开伊阙后将汝海慢慢泄掉,向北汇入黄河,走孟津,偃师,朝东南泗水而去,最终汇入大野泽和雷泽。

伯益则和契在兖州开挖沂水,泗水,汶水,济水,淇水,滨水最后导河进入广饶琅琊流进大海。

禹和伯益两项治水方略全部超出预期完成,目前看已经解决了冀州南部,豫州和兖州的大部分水患 ,现在唯一没有完成的就是当时最大的湖大陆泽。

他横在冀州中间位置,不管他抄

朝哪个地方决堤,整个冀州都会跟着遭殃,禹询问共工氏九河工程进展如何。

按察使鲤将共工氏的邸报拿来给禹看,禹看了邸报眉头直皱。

心说这共工氏怎么搞得,他所属的开九河导流入济州的方略是最简单的,那里全是平原地带,没有高山阻挡 ,按理说应该比我和伯益先要完工,怎么现在毫无进展,并且还说了,开挖的第一条河“徒骇”就伤人无数,据说是有水妖作乱,吃了数百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