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仝说:“这怎么说得过去呢?我们是奉知县的命令来抓你父子二人的,必须带你们回去交差。”雷横这时打圆场说:“朱都头,你听我说。宋江犯罪肯定有他的原因,杀了阎婆也不一定就该判死罪。既然太公手里有合法的公文证明宋江已经除名,我们看在宋江以前的情面上,就暂且担当一下,只抄了公文回去交差算了。”
朱仝心里想:“我得说些反话,让他们不怀疑我。”于是他说:“既然兄弟你都这么说了,我也没有理由做恶人。”宋太公感激地说:“非常感谢两位都头的关照。”他随即安排了酒食来犒赏众人,并拿出二十两银子送给朱仝和雷横。但两人坚决不收,将银子分给了士兵们,四十个士兵都分到了一份。然后他们抄了宋太公提供的执凭公文,告别了宋太公,离开了宋家村。朱仝和雷横带着一行人回到了县里。
此时知县正在升厅办公,看到朱仝和雷横回来,便询问情况。两人禀报说:“我们搜遍了庄子周围和附近的村庄,确实没有找到宋江。宋太公卧病在床,无法行动,病情危急。而宋清已经外出未归。所以我们只带回了执凭公文的抄件。”知县听后说:“既然如此……”他一面将情况上报给州府,一面签发了一纸通缉文书!
在县里,那些与宋江交好的人都纷纷出面,去张三那里为宋江说情。张三也碍于众人的面子,最后只得作罢。朱仝自己凑了些钱物给阎婆,劝她不要去州里告状。阎婆得到了些钱物,无奈之下也只好答应了。朱仝又花了些银两,请人去州里打点,确保通缉文书不会被批下来。在知县的全力支持下,又出了一千贯赏钱,最终撤销了对宋江的海捕文书。而唐牛儿被定为故意放走凶犯,被判脊杖二十,发配到五百里外的地方。其他牵连的人也都得到了保释,回到了家中。
有诗为证:为了逃避因为红颜而引发的祸端,宋江藏身于地窖之中,此计策也算高明。若非朱仝仗义相助,这位英雄恐怕难逃牢狱之灾。
说到宋江,他出身农家,为何会有这地窖藏身之所呢?原来在宋朝时期,为官容易,但做吏却难上加难。为何为官容易?因为当时朝廷奸臣当道,谗言佞语充斥朝堂,官员们只重用亲信和收受贿赂。为何做吏难呢?那时做押司的小吏一旦犯罪,轻则发配到偏远的军州,重则家产被抄没甚至丢掉性命。因此宋江预先安排了这样的藏身之处以防万一。他又担心会连累到父母,于是让父母告自己忤逆不孝,将自己从户籍中除名,与父母分户居住。官府发给了执凭公文作为证明,双方不再来往。但实际上宋江还是把家产留在了家里。在宋朝时期很多人都会采取这样的做法来规避风险。
宋江从地窖里出来,和父亲宋太公以及弟弟宋清商议说:“这次如果不是朱仝相助,我恐怕难逃官司。这份恩情我们不能忘记。现在我和弟弟两个人先去逃难,如果天可怜见,遇到宽恩大赦,那时我们再回来与父亲相见,安家乐业。父亲可以派人暗地里送些金银给朱仝,求他在官府中上下打点,并资助阎婆一些钱财,免得她上司去告状骚扰官府。”
宋太公说:“这些事情你不用操心,你自和弟弟宋清在路上小心。如果到了那里,找个可靠的人捎封信回来。”宋江和宋清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原来这宋清在县里有个绰号叫铁扇子。当晚兄弟俩打包好行李,到四更时分就起来洗漱吃饭,然后打扮一番准备上路。
宋江戴着白色的范阳毡帽,上身穿白色绸衫,系着一条梅红色的丝带,下面穿着绑腿布鞋。宋清则打扮成随从的模样背着包裹。两人在草厅前向父亲宋太公辞行,三人泪流满面依依不舍。宋太公嘱咐他们说:“你们前程万里要保重身体不要烦恼。”宋江和宋清也吩咐庄客们要好好看家照顾太公不要让他缺衣少食。
兄弟俩各自佩戴了一口腰刀手持朴刀离开了宋家村踏上了旅程。他们沿着路标前行走过了五里单牌十里双牌的路程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此时正值秋末冬初的季节只见荷叶枯萎凋零梧桐叶纷纷坠落寒蝉在枯草中鸣叫大雁落在平沙地上细雨打湿了枫林霜气加重了寒冷的天气。如果不是行路之人又怎能深切体会到这秋天的凄凉滋味呢?
宋江和他的弟弟宋清走了几程路后,开始考虑应该投奔谁。宋清提到他听说过沧州横海郡的柴大官人,是大周皇帝的嫡系子孙,以仗义疏财、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难之人著称,被人们称为当代的孟尝君。尽管宋江和柴大官人常有书信往来,但未曾有缘相见。两人商议后,决定前往沧州投奔柴大官人。
在路上,他们经历了各种艰辛,包括爬山涉水、穿越州府,以及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