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三千之光;美好形象展现,展示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为接受,拯救众生于三途之中;遗留教诲广传,引导群生走向十地。佛有经典,能够分辨大小的修行;还有法门,传授正确与错误之术。我僧人玄奘法师,是法门的领袖。年幼时怀揣真实和敏锐,早悟三空的功效;听说你有清晰的智慧,先修行四忍之道。松风和月亮,还不足以与你的清华相比;仙露和明珠,又怎能与你的光彩相媲美!因此,你的智慧超越了尘世的纷扰,使你的名声传颂千古。你凝聚心灵的内境,悲伤正义潜藏的灵性;你栖身于玄妙的门道中,却也遇到了许多错误和谬误。你思欲将真理分条振理,广泛传扬前人的智慧;你剪除伪装,续接真理,开启了后人的学习之门。因此,你扬起心灵,前往纯净的土地,法游西域。你勇敢地乘着危险,远迈步履,手持杖策,孤身征行。你在积雪的晨飞中,迷失了方向;在惊沙的夕起中,迷失了天空。你穿越了万里的山川,拨开云雾前进;经历了百重的寒暑,历经霜雨前行。你真诚地劳累,追求深入的境界。你周游西方的天地,已有十四年之久。你穷尽地游历了异国,寻求正教。你品尝了双林八水的美食;仰望了鹿苑鹫峰的奇异景象。你接受了先圣的至言,受到了上贤的真教。你探索了深奥的门径,精究了玄妙的学问。三乘六律的道路,奔驰在你的心田;一藏百箧的文献,汇聚在你的口中。你自己所游历的国度无边无际,所求取的经典不胜枚举。总共得到了大乘要文,共计三十五部,五千四十八卷,翻译传布于中华大地,宣扬胜利的事业。你引来慈云于西极,注入法雨于东陲。圣教曾经缺失而又得以完全,苍生的罪孽得以还福。湿火宅的干燥之焰,共同拔除了迷途;郎金水的昏暗之波,同步抵达了彼岸。因此知道,恶因业而堕落,善因缘而升华。升华和堕落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行为。比如桂树生长在高岭上,才能在云雾中展现其华丽;莲花出现在绿波中,飞尘无法染污其叶片。莲花并非天生洁净,桂树的品质本就纯洁,而是因为它们所依附的高山使微尘无法累积;所依托的清澈水域使浊物无法沾污。就像植物无知一样,它们还能通过行善而成就善行,更何况人类有着智慧呢?难道不是因为缘分的庆幸而成就庆幸吗?我希望真经能够传布下去,与日月一同永无穷尽;福慧能够遥远地散发,与天地一同永远伟大!写完之后,太宗召集了圣僧。
此时长老已在朝门外等候谢恩。听到传唤,他急忙进入,行俯伏之礼。太宗传给他文字,他仔细阅读后,再次下拜谢恩。太宗问道:“大德长老的文章古雅高深,思想精妙。只是不知道这是哪个名称?”太宗回答:“我在夜晚口占,答谢皇弟的意思,取名为《圣教序》。不知是否合适?”长老磕头称谢不已。太宗又说:“我才华不及珪璋,言辞不如金石。尤其是内典,更是我所未闻。口占叙文,实在是拙劣之极。将污秽的墨水写在金质的简上,将瓦砾标榜为珠林。虽然勤勉自省,却自愧不如,空费心思致谢。”当时众官纷纷祝贺,恭敬地接受圣教御文,并传播到内外。太宗说:“皇弟将真经演诵一番,如何?”长老回答:“主公,如果要演诵真经,必须寻找一个佛地。宝殿并不适合演诵。”太宗非常高兴,立即问旁边的官员:“长安城中,有哪座寺院干净整洁?”大学士萧瑀上奏道:“城中有一座雁塔寺,非常干净。”太宗便命令众官:“将真经各自虔诚地捧着几卷,和朕一同去雁塔寺,请皇弟谈经。”众官纷纷捧着真经,随太宗前往寺庙,搭起高台,铺设整齐。长老又命令:“八戒、沙僧,牵着龙马,整理行囊。行者在我左右。”又对太宗说:“主公如果要将真经传播天下,必须备份誊录,方可广泛传播。原本应该珍藏,不可轻忽。”太宗笑道:“皇弟的话非常正确!非常正确!”随即召集翰林院和中书科的官员誊写真经。又在城东建立一座寺庙,名为誊黄寺。
长老捧着几卷上台,准备开始诵经,突然听到香风缭绕,半空中出现八大金刚,高声喊道:“诵经的人,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吧。”说完,孙悟空等三人连同白马,平地起身。长老也将经卷丢下,从台上飞升至九霄云外,与他们一同飞走。太宗和众官惊慌地望着他们消失在空中,纷纷下拜。这正是:
圣僧经历艰辛取经,西行十四年。在这漫长的旅程中,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艰险,经历了山水之苦和迷途之痛。
功业完成八九加九,行迹遍及三千及大千。他的伟大事迹和行迹传遍了天下,他的妙文回到了故乡国土,至今在东土永远留传。
太宗和众官拜毕,随即选派高僧,在雁塔寺修建水陆大会,观看诵读《大藏真经》,超度幽冥孽鬼,普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