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诩要恭喜公子。/秒\彰·截¢暁~说?蛧* ·首/发¢”
书房内。
贾诩表情复杂,看了看所持公函,沉默良久,作揖对曹昂说道,诸葛亮的这份公函,贾诩看了后,感触是颇深的。
“老师,喜从何来?”
曹昂淡淡一笑,看向贾诩。
诸葛亮的那份方略,曹昂没有叫其拿走,而是留了下来,这其中的很多部署,是值得去深思的。
“孔明所书这份方略,看似只涉及到军工、船舶两处,实则却又与军屯、军屯学紧密相连。”
贾诩目光深邃,语气沉稳,“其深意在于通过军工、船舶之发展,带动军屯之兴盛,进而提升军屯学之水平,形成良性循环,此乃长远之计。”
“仅是这样,诩尚不会这样。”
“更深层次的,是孔明对军器局、船舶司的构架,在明面上筹设州郡县各级建制,使两处彻底公之于众了。”
“与此同时,根据原料供应需求,孔明初步划定荆豫徐扬西州多区域的产业,这就不止局限于军屯一处了,在地方上也有涉及。”
“简单些来讲,军工、船舶两处所需钢料、铁料、桐油、铸件等各项所需,不再像过去那样遮遮掩掩,而是以区域集中,矿藏开采的方式,以吸纳更多群体参与其中,从而提升效率,培育人才。”
曹昂笑意更盛。
这也是他无条件支持诸葛亮的原因。
“孔明所提方略,真要是能有效推动与落实,对地方带来的变化同样不小。”曹昂感叹之余,看向贾诩说道。
“单单是在武昌一带,找寻合适之地,筹建大型炼铁厂,此事要真能促成,武昌郡治下人口势必增多,连带着武昌一带江贸呈蓬勃之势。”
“武昌真照此势头发展,其治下的营建、造船、水利、驰道等方面,会不跟着其势推动起来?”
“不止是这样。”
贾诩顺着曹昂之意,“真正让诩看好的,其实是孔明要在荆南治下,筹建起几处规模不小的产业。”
“此事真要在荆南推动,最先支持的定是荆南都督鲁子敬。”
“在公子的明确下,鲁子敬促成了荆南诸郡区划,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荆南治下的情况复杂,尤其是汉蛮关系,这是需要十余载,甚至更久的时间,通过治理去逐步改善的。”
“孔明要做的事,是通过这些产业的筹建,吸纳青壮参与其中,这个青壮,可并不局限于汉家子民啊,也可以是诸蛮子民。′n.y\d·x~s¢w?.~c-o/m~”
曹昂点点头表示认可。
一个地区的开发与治理,不是说拟定了对应政策,就一定会见到相应成效的,这是需要切实叫这里的群体,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福祉,这才会跟着出现改变的。
荆南地区环境是相对恶劣的,可耕种的土地规模是有限的,不可能说所有的群体,都适合种地这一条路。
再加上东汉末年处于小冰河时期下,这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说不定哪个时间段出现灾情,就会导致粮食出现减产,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儿,都不用有人刻意煽动什么,地方就会出现动荡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
贾诩轻呼一声,继续说道:“一旦在荆南的几处产业,能在荆南的要冲所在逐步筹建起来,就能吸纳多余的青壮,以叫他们通过劳作赚取钱财。”
“这与公子想通过无当飞军,以吸纳诸蛮青壮,继而迁移这批青壮家眷,到更适合生聚之处,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只要这些蛮族青壮,在对应的产业内,真的赚到对应钱财,那么有了恒产,一个个比之过去要更易驯服。”
“只是由此一来,荆南治下的粮食供应,就成了一大难题啊。”曹昂听出,讲出自己心中所想。
贾诩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缓缓道:“公子不必过于忧心,孔明在洞庭等地谋划造船新产,其实不难看出,这是想通过水路运输,解决粮食调配之困。”
“鲁子敬作为荆南都督,如果真的想支持孔明的话,那他就会想到加大对荆南诸江河水系的力度。”
“再者言,孔明既己想到在荆南兴工,又如何会忽略在荆南划分的军屯,恐在他的心底己对荆南军屯有了新的想法,如此循环相生下,荆南自可渐趋安稳。”
此策如果真能成,荆南未来可期!!
曹昂心中暗道。
曹昂想到诸葛亮会给自己惊喜,但却没有想到会给自己这么大的惊喜,这等于是在此前既定诸策众规下,以军工、船舶、军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