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未点破。
他知道,自己的表现确实有些超乎寻常,引起老师的怀疑也在情理之中。
他只能更加努力地学习,用实实在在的进步来回报老师的厚爱。
同时也尽量让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一个“早慧神童”应有的范畴,避免太过惊世骇俗。
这段时间,苏明理的生活变得异常充实而规律。
每日清晨去学堂,聆听夫子教诲,与同窗切磋(主要是他指点别人)。
午后练习书法,温习功课。
傍晚回家,还会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比如劈柴、挑水。
虽然他的力气还小,但态度积极。
他那碗略稠的粥,也因为他的用功和夫子的夸奖,而变得更加名正言顺。
苏大山和张氏看着儿子每日的进步,听着周夫子时不时传来的赞誉之词,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他们觉得,当初那个“疯狂”的决定,或许真的是做对了。
哥哥苏明德更是每日干劲十足,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
他知道,弟弟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
而苏明理,也从未让他失望。
只有苏明志,依旧是那个苏明志。
他每日看着苏明理早出晚归,看着父母对苏明理的关爱与日俱增,看着村里人谈论苏明理时那惊叹的语气。
他心中的嫉妒和怨恨,如同野草般疯长,却又无处发泄。
他开始变得更加沉默寡言,眼神也愈发阴鸷。
他像一条潜伏在暗处的毒蛇,等待着机会,给那个夺走他一切的堂弟,致命一击。
苏明理敏锐地察觉到了苏明志的变化,但他并未因此而分心。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不在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动作,而在于日后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场。
只有在那上面堂堂正正地胜出,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才能让所有质疑和嫉妒他的人,都无话可说。
时间就在这平静而又暗流涌动的日子里,一天天过去。
苏明理的学识和书法,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提升。
周夫子己经开始让他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短文,甚至是一些基础的八股文的“破题”和“承题”。
而苏明理每一次交上的作业,都能让周夫子惊喜连连,拍案叫绝。
他仿佛天生就是为读书科举而生的。
周夫子甚至开始在心中盘算,以苏明理这般进度,或许……
或许明年开春的县试,他就可以去试一试了?
这个念头一起,连周夫子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一个七岁的孩子,去参加县试?
这在大周王朝的历史上,也是闻所未闻的奇事啊!
但他看着苏明理那双清澈而充满智慧的眼睛,又觉得,似乎……
也不是全无可能。
这个孩子,说不定真的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