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热菜也陆续端了上来。_零/点,墈·书+ `埂^薪_最\哙^
有清蒸的河鱼,肉质鲜嫩,有小炒的本地时蔬,碧绿爽口,还有一道用山菌和嫩笋烩制的素斋,清香扑鼻。
主食则是晶莹剔透的白米饭。
西菜一汤,虽算不上奢华,但食材新鲜,烹饪考究。
无论是色泽还是香气,都远非苏家平日的饭食可比。
“来,明理,尝尝这个清蒸鳜鱼,是我们清河特产,肉质最是细嫩。”
刘明宇显得格外殷勤,他小心翼翼地用公筷为苏明理夹了一块靠近鱼腹、少刺多肉的鱼块,轻轻放在苏明理面前的小碟中,语气中充满了真诚的推荐。
“多谢明宇兄。”苏明理连忙起身,微微欠身道谢,这才重新坐下,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品尝起来。
那鱼肉果然鲜美异常。
入口即化,没有丝毫腥气,只有淡淡的姜葱清香和鱼肉本身的甘甜。
让今生没怎么吃过好东西的苏明理也不禁暗暗点头。
刘文正看着儿子对苏明理这般殷勤备至的模样,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却并未多言。
他只是端起酒杯,对苏明理示意了一下,自己浅酌了一口。
席间,刘文正并没有刻意去考校苏明理什么深奥的学问,而是以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与他闲聊家常。
他会问及苏家村的农事,比如今年的收成如何,村民们平日里都种些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苏明理便将自己所知的一一据实回答,言辞质朴,却也条理分明。*咸′鱼!看_书!枉* .蕪_错.内^容.
他会说到村里田地大多贫瘠,靠天吃饭,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一旦遇到旱涝,百姓便苦不堪言。
也会提到村民们虽然勤劳,但耕作方法相对落后,缺乏有效的增产手段。
他谈及自家“开源”的经历,说到采药和制作竹木小玩意儿时,刘文正和刘明宇都听得津津有味。
刘明宇更是忍不住插话道:“父亲,您是不知道,明理哥做的那些笔筒镇纸,还有那个玲珑解语环,可精巧了!我央求了半天,明理哥才答应下次也帮我做一个呢!”
“连翰墨斋的刘掌柜都赞不绝口,说是咱们清河县独一份的雅玩!”
刘文正含笑点头,目光中带着赞赏,他对苏明理能凭一己之力改善家境,己是颇为认可。
他又看似随意地问起苏明理平日读书的心得,比如对《西书》中某些章句的理解。
苏明理依旧是谦逊应对。
午宴的气氛,便在这般轻松愉快的闲谈中进行着。
苏明理食不言,寝不语,举止有度,丝毫没有乡野孩童初入官宦人家的局促和失措。
他那份从容淡定,让刘文正暗暗称奇,也让刘明宇愈发敬佩。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午宴己近尾声。
刘文正示意下人撤去残席,换上了清茶和一些精致的糕点。
众人移步至偏厅窗边的软榻处,继续品茗闲谈。
此时,刘文正才将话题引向了他更感兴趣的方向。,j+c\h.h-h′h?..c¨o,m*
他呷了一口茶,目光深邃地看着苏明理:“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学,又有这般养家糊口的能耐,实属不易。”
“只是,人的精力终究有限,你既有志于科举,便当将主要心思放在圣贤书上,切莫因这些末技而耽误了大道啊。”
这番话,主要还是担心苏明理会因俗务而分心。
苏明理知道,这是长辈的正常关爱和提点。
他恭敬地答道:“县丞大人教诲的是,学生谨记在心,学生也知晓读书求学乃是正途,不敢有丝毫懈怠。”
“只是,学生以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采药制物,虽是俗务,却也能让学生体察民生疾苦,了解世情百态,于学问之道,或许亦有裨益。”
“再者,”苏明理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学生也自信,能平衡好学问与这些俗务,绝不会因此而荒废了学业。”
刘文正听完,心中对苏明理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这孩子,不仅聪慧,而且有主见,有担当。
言谈举止滴水不漏,远非寻常神童可比。
刘文正抚着胡须,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对苏明理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他觉得,与这孩子交谈,当真是如沐春风,时时能有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