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后,苏明理缓缓睁开眼睛,眼神清澈而坚定。,k-a·n¢s`h¨u`l¢a!o\.*c¨o\m~
他提起那支赵知县所赠的前朝名家紫毫笔,饱蘸浓墨,笔尖在雪白的宣纸上从容落下。
其策论开篇,便不同凡响,首指河间府水利之积弊与农商发展之瓶颈,语言凝练,切中要害。
“河间府,襟带九河,沃野千里,本应鱼米之乡,商贾辐辏,民丰物阜。”
“然历年以来,水利失修,堤防多有残缺,河道屡见淤塞,致使旱涝频仍,沃土难保丰年。”
“舟楫往来,亦多险阻,物流不畅,商贸因之不兴。”
“民生之艰,府库之虚,追根溯源,皆与水利不兴、农商不振息息相关。”
“故曰:欲求河间之长治久安,百姓之殷实乐业,必先通经活络,兴修水利,以为农本之基石。而后辅以良策,振兴农商,方可达府强民富之盛景。”
仅仅是这开篇百余字,便如同一柄锋利无比的解剖刀,精准而深刻地剖开了河间府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与症结所在。
其立论之高远,视野之阔大,分析之透彻,己远非那些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缺乏实际观察与思考的寻常考生所能比拟。
紧接着,苏明理从三个主要方面,层层递进,条分缕析地展开了他那宏伟而又细致的论述。
其一,曰“浚河道,固堤防,以除水患而利航运,此乃安民之基”。
他详细分析了河间府境内几条主要河道的历史变迁、当前的淤积情况及其对周边州县农田和村落造成的潜在威胁。
并参照前代乃至更古老时期大禹治水的经验,结合河间府的具体地理水文特征,提出了系统而具体的疏浚与防护方案。
例如,他建议应“因势利导,分段清淤,下游开汊,以泄洪峰”,并可“招募民夫,以工代赈,既解流民之困,又兴水利之功”。
在堤防加固方面,他则提出应“植树固堤,草木皆兵,以防溃决之虞”,并建议在险要地段“增设水则,监测水位,预警于未然”。-优*品~暁?说^徃′ ·埂,辛^最!快¨
他还特别强调,疏浚河道、稳固堤防不仅仅是为了消除水患,保障农业生产,更能极大地改善内河航运条件,降低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从而为商业贸易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甚至还引用了《管子·度地》中“水利之利,倍于农田,善为国者,必先除其害,而致其利”的观点,来佐证其发展水运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其二,曰“修堰塘,兴灌溉,以保农耕而足仓廪,此乃富民之本”。
针对河间府部分地区常年存在的“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困境,苏明理主张官府应大力投入,组织人力物力,全面兴修和完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
他建议应“普查水源,因地制宜,于山谷丘陵之处,多筑堰塘陂池,以蓄天雨;于平原河网之地,则开挖沟渠,引水入田”。
他还特别提到了可以借鉴南方一些地区成熟的“龙骨水车”、“筒车”等提水灌溉工具,并由官府出资推广,或鼓励乡绅富户带头使用,以提高灌溉效率。
他还提出,可以设立专门的“水利都官”,负责统筹规划、监督施工、以及水利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这些惠民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而非一时的面子工程。
他还进一步阐述,在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也应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桑、麻、果、蔬等作物,以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地方经济。
其三,曰“通商路,减关卡,以活经济而裕民生,此乃强府之道”。
苏明理深刻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农业的丰收,是难以实现地方长久繁荣的,必须农商并举,互为促进。
他指出,目前河间府境内乃至整个大周王朝,商路不畅,各地关卡林立,税负繁重,极大地扼杀了商业活力,阻碍了货物流通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他大胆而又审慎地建议,应在确保国家漕运和主要战略物资运输通畅的前提下,大幅削减不必要的内河关卡和陆路税卡,统一并降低商税税率,营造一个更为宽松和公平的营商环境,以鼓励长途贩运和跨区域贸易。′z¨h′a~o-x^s·.?n\e/t`
同时,官府应承担起修建和维护连接主要州县城镇的官道驿路的责任,并在沿途设立规范化的驿站和货栈,为往来商旅提供安全的食宿、仓储和信息服务。
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