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李家创业史,李世民竟是我后人 > 第19章 双壁论汉

第19章 双壁论汉

建宁元年深秋,陇西李氏祖宅的银杏叶簌簌飘落,将青石甬道铺成斑驳的金毯。?如?闻′网? *首·发-李维轻车简从,避开官道的喧嚣,沿着祁连山麓蜿蜒的小路疾驰三日,终于在暮色西合时望见了巍峨的坞堡。城楼上的族兵望见车辕前悬挂的青铜雁形徽记,立刻敲响报信的铜锣,悠长的声响惊起林间栖息的寒鸦,扑棱棱掠过灰蓝色的天幕。

李嘉亲自打开厚重的堡门,兄弟二人相见时,李维的官袍己沾满西北的黄沙,而李嘉甲胄未卸,腰间佩剑的穗子还凝着未干的血迹。"昨夜刚击退一伙马贼。"李嘉解下披风披在兄长肩头,烛火映照下,他鬓角新添的白发刺得李维眼眶发烫。

穿过七进院落,二人来到地下密室。石壁上的油灯明明灭灭,将墙上悬挂的《凉州地形图》染成诡异的青灰色。李嘉捧出温热的马奶酒,酒碗相碰时发出清越的声响:"洛阳的桂花香,可比得上陇西的烈酒?"

李维望着碗中翻涌的酒花,想起数月前尚书台那场暴雨:"如今洛阳连雨水都是腥的。单超死后,侯览、曹节之流变本加厉,卖官的价目表都传到了交趾郡。,墈′书?君, /唔?错?内!容+前日见新上任的河内太守,居然是个连《急就章》都背不全的商贾子弟。"

"这卖官之策,倒是算准了人心。"李嘉摩挲着青铜酒碗,目光深邃,"陛下缺钱养宦官,世家想扩权,商贾求门第,各取所需罢了。只是苦了寒窗十载的寒门子弟,更苦了田间劳作的百姓。"

李维叹息着放下酒碗:"前日在城郊,见流民易子而食。有个书生拦轿哭诉,说他变卖祖宅才凑够求见三公的贽礼,却连尚书台的门槛都摸不到。"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沉重,"弟,你说这天下,究竟是姓刘,还是姓世家?"

密室陷入长久的沉默,唯有油灯爆响的噼啪声。李嘉起身推开墙上暗格,取出一卷泛黄的帛书:"兄长可知光武皇帝为何定都洛阳而非长安?"他展开帛书,上面密密麻麻批注着东汉开国的权力博弈,"当年赤眉军焚毁长安,关中豪强死伤殆尽,而河北、南阳的世家大族,却是光武帝称帝的根基。云台三十将,哪一个不是身后站着累世簪缨的家族?包括我李家"

李维凑近细看,烛火在帛书上投下晃动的阴影:"你的意思是,自光武中兴起,世家坐大的祸根便己埋下?"

"正是。-优*品~暁?说^徃′ ·埂,辛^最!快¨"李嘉指尖划过帛书上刘秀分封功臣的记载,"光武帝虽有削藩之举,却始终不敢动世家根本。度田令推行数年便草草收场,就是怕逼反这些'同船之人'。如今桓帝想靠宦官制衡世家,却不知宦官本就是无根之木,反倒搅得朝堂更乱。"

李维抚须沉思:"桓帝并非昏君。当年诛灭梁冀,雷厉风行;对西域战事的调度,也颇有章法。可他终究没悟透——卖官鬻爵看似充实了内库,实则断了朝廷的根基。百姓是水,官是舟,舟若成了漏船,水又怎会托举?"

"陛下眼中,百姓不过是会说话的赋税,百官不过是行走的钱袋。"李嘉冷笑一声,"还记得建和三年那场大旱吗?洛阳米价飞涨,陛下却在西园修建万金堂,将卖官所得尽数藏入私库。这样的天子,即便有治世之才,也难挽狂澜。"

李维望着密室角落堆积的粮草兵器,突然想起什么:"袁氏最近动作频繁,袁隗暗中招募死士,还与并州匈奴贵族来往密切。你在边境可有所察觉?"

李嘉面色凝重:"上月雁门关守军截获一封密信,信中提到'天下将乱,当早图'。袁氏西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若真有异心......"他握紧腰间佩剑,"兄长在洛阳,务必小心。"

"我又何尝不知。"李维苦笑,"每日上朝,看着侯览之流在朝堂上颐指气使,那些弹劾的奏章递上去,就如石沉大海。前日陈蕃大人再次进谏,被曹节当众羞辱,气得咳血。"

李嘉猛地起身,撞倒了身后的木架,兵书散落一地:"这世道!想我李氏一门,自李信将军起,便以忠勇传家。如今我们虽也是世家,却从未参与党争,更未鱼肉百姓。可看看那些世家大族,袁氏奢靡无度,杨氏结党营私,他们眼里哪还有大汉江山?"

李维弯腰拾起一本《孙子兵法》,封皮上"李"字的朱砂印己有些模糊:"父亲临终前说,'世家之祸,不在权势,而在本心'。我们李家世代为将为相,辅助明主,所求不过是保境安民。但如今,连这点心愿都成了奢望。"

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狂风,卷起漫天落叶拍打着窗棂。李嘉走到密室门口,望着远处连绵的山脉:"兄长,你看这陇西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