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李家创业史,李世民竟是我后人 > 第21章 初露头角

第21章 初露头角

建宁二年春末,陇西高原的暮色裹挟着砂砾拍打雁门关城墙。′k?a·n?s?h`u/b`o_y,.,c~o-m·李维的青骢马在夯土道上踏出一串急促蹄声,缰绳上凝结的汗渍混着沙尘,在暮色中凝成暗红的痂。他仰头望着城头飘扬的“李”字大旗,衣袍被西北烈风鼓起,恍若一片即将燃尽的残云。

“报——镇西将军帐前司马李维求见!”守关士卒的铜锣声惊起半空寒鸦,李维翻身下马时,膝盖重重磕在石阶上,疼得眼前金星乱冒。这一路八百里加急,他在驿站换了七次马,腰间悬挂的青铜虎符早己被汗水浸得发烫。

营帐内烛火摇曳,李嘉正在沙盘前推演兵阵。这位比李维小六岁的弟弟,此刻身披玄铁锁子甲,眉眼间英气逼人,有先祖李广之风。看到兄长风尘仆仆的模样,李嘉快步迎上来:“兄长,何事如此匆忙?”

李维走到案前,伸手抚过沙盘上堆积的谷物模型,声音低沉:“贤弟,洛阳暗流汹涌。陛下手中握着密报,说你在雁门关私囤粮草。”他转过身,目光紧紧盯着李嘉,“如今外戚弄权,宦官当道,世家大族虎视眈眈,陛下生性多疑,此事若处理不当,李家满门将万劫不复。”

李嘉闻言神色一凛,下意识握紧腰间佩剑:“兄长,雁门关外鲜卑铁骑虎视眈眈,若不早做准备......”

“我岂不知你的苦心?”李维抬手打断弟弟的话,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但在陛下眼中,你的忠心敌不过一句猜忌。你且看——袁氏门生遍布州郡,杨氏把持盐铁要道,就连陛下批阅奏章的朱笔,都要经过梁氏旧党的手。在这等局势下,我们李家稍有异动,便是众矢之的。!比/奇-中¢文¨王· ?最-鑫¢章/结?更~新~筷_”

他走到帐门口,望着远处连绵的营帐,继续说道:“还记得建元年间那场血色叛乱吗?李氏先祖李守的往事,至今仍是陛下心中的刺。如今你屯粮之举,难免让陛下想起那段历史。”

李嘉沉默良久,缓缓开口:“那兄长的意思是?”

李维转身,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正是他此前呈递给陛下的《边备疏》:“明日一早,你立刻遣散半数民夫,将粮草运往长安。剩下的......”他压低声音,“连夜埋进祁连山的隐秘山谷。让陛下看到你主动示弱,方能消弭他的猜忌。”

“可如此一来,边塞防务......”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李维将竹简郑重地交到弟弟手中,“只要李家根基尚存,日后自有为朝廷效力之时。切记,此时万不可有任何不臣之心。大汉虽弊病丛生,但气数未尽,我们只需静待时机。”

李嘉望着兄长鬓角新添的白发,想起幼时二人各自的父亲常年不会陇西和赵郡,二人从小便在陇西长大,小时候兄长对自己的。此刻心中百感交集,终于郑重地点了点头:“兄长放心,小弟记下了。”

与此同时,冀州巨鹿郡的苍岩山中,暮色正悄然漫过九仙观的飞檐。八岁的张角赤着脚在青石阶上奔跑,怀中抱着刚采摘的野果。他发间缠着的草绳沾着露水,粗布道袍打着补丁,却洗得发白。忽然,他在观门前顿住脚步——山脚下蜿蜒的官道上,一队流民正缓慢蠕动,宛如一条垂死的长蛇。

“小郎君,行行好......”一个面如菜色的妇人踉跄着扑过来,怀中襁褓里的婴儿正在啼哭。^1,7?n′o·v~e?l+.\c^o/m,张角惊恐后退,野果滚落一地。妇人疯了般扑向果子,却被身后的流民挤倒,怀中婴儿顿时跌在布满碎石的路上。

凄厉的哭声惊起林间飞鸟。张角浑身颤抖着冲过去,抱起浑身是血的婴儿。那孩子的哭声渐渐微弱,小手还紧紧攥着他的衣袖。“别怕,别怕......”张角眼泪大颗大颗砸在婴儿脸上,转头朝观内大喊,“师父!快来救救他!”

云雾缭绕的山道上,一袭灰袍的老者负手而来。此人自称南华老仙,鹤发童颜间却藏着看透世事的沧桑。他望着山道上绵延数里的流民,长叹一声:“罢了,开观门施粥吧。”

当夜,九仙观前的空地上燃起数十口大锅。张角踮着脚往锅里撒野菜,却被师父拦住:“用观里的粟米。”少年惊愕抬头,却见南华老仙望着天际的流星,眼神中满是悲悯:“此子骨骼清奇,日后必成大器。只是这天下......”他没有说下去,只是将一本泛黄的《太平要术》塞到张角手中,“记住,天道无情,却在人心。”

张角翻开书页,晦涩的文字在烛火下泛着微光。当他看到“致太平”三个字时,怀中婴儿突然发出一声啼哭。这啼哭刺破夜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