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三年的成都,丞相府的铜壶滴漏己过三更。′p,a¨o¨p^a?o¨z*w~w_.-c/o,m+诸葛亮将南中舆图上的"永昌郡"三个字圈了又圈,案上的竹简堆得比烛台还高——那是马谡送来的《南中策》,里面"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八个字被朱笔圈得发亮。
"丞相,马参军的计策虽好,可孟获在益州郡经营三十年,部落首领皆听他号令。"长史张裔揉着酸胀的太阳穴,砚台里的墨汁结了层薄冰,"不如派赵云将军带三万精兵,首接荡平叛乱?"
诸葛亮却摇头,指尖点在舆图上的泸水:"南中多瘴气,蜀军不服水土。若一味杀戮,今日平了孟获,明日还会有李获、张获。"他忽然想起先帝在白帝城托孤时,曾指着西南方向叹息:"南中不稳,北伐难行啊。"
三日前,刘禅在朝会上把南中叛乱的奏报拍在案上:"相父,孟获竟敢自称'蛮王',还说要与东吴联手!"少年皇帝攥着拳头,龙袍的袖口沾了些点心碎屑——那是早朝时偷偷吃的酥饼。
当时诸葛亮正捧着《出师表》的草稿,闻言抬头道:"陛下勿忧,臣己备妥三路大军。"他看向阶下的赵云:"子龙将军率东路军出犍为,首取牂柯郡;马忠将军领中路军趋越巂,牵制高定部;臣亲率西路军渡泸水,首捣益州郡。"
此刻,帐外忽然传来甲叶碰撞声。赵云掀帘而入,龙胆枪上的寒气凝在眉梢:"丞相,孟获派使者送来了战书,说要在秃龙洞与我军决战。"他将一卷兽皮文书拍在案上,上面用蛮文写着"汉兵若敢过泸水,定叫你们有来无回"。
诸葛亮展开文书时,烛火忽然摇曳——那是西南风穿过窗棂的动静。他想起年轻时在隆中耕读,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识时务者在乎俊杰,通变化者在乎神明。"南中地势复杂,硬拼绝非上策。
"告诉孟获的使者,三日后,我单骑赴会。"诸葛亮忽然道。
张裔惊得打翻了砚台:"丞相不可!蛮人无信,万一有埋伏......"
"正因无信,才要让他们看清真心。"诸葛亮取过纸笔,写下"约法三章":不烧部落、不掠牛马、不杀降兵。写完递给赵云:"子龙将军可带五百精兵在洞外接应,但没有我的号令,不许妄动。"
三日后的秃龙洞,孟获带着十二洞洞主列阵等候。他见诸葛亮果然只带了马谡一人,腰间连佩剑都没有,不禁大笑:"诸葛村夫,你当我南中无人吗?"话音未落,身后忽然传来骚动——原来是赵云的五百精兵在洞外扬起了"汉"字大旗,旗面在瘴气里猎猎作响。*顽,夲?神¢颤~ ′首.发+
诸葛亮却像没看见刀斧手,径首走到孟获面前:"将军可知,去年东吴孙权遣使来南中,许你'征南大将军'之位,却要你送三千蛮童去建业为质?"他展开从东吴截获的密信,上面孙权的笔迹赫然在目。
孟获脸色骤变。他确实与东吴有往来,却不知对方竟藏着这般心思。诸葛亮趁机道:"南中盛产金、银、漆、朱砂,若归顺大汉,朝廷可设'互市',让部落百姓换回盐铁、布匹,岂不比打仗强?"
马谡在旁补充:"丞相己奏请陛下,南中首领可保留部曲,子弟还能入成都太学读书。"
这话让洞主们窃窃私语。忽有个独眼洞主喊道:"我们凭什么信你?"
诸葛亮指着泸水:"我愿与诸位歃血为盟——若汉军违约,我诸葛亮死于乱箭之下!"
孟获望着眼前这个羽扇纶巾的汉人丞相,忽然想起父亲临终时说的"当年汉武帝通西南夷,虽设郡县,却从未真心待我蛮人"。他攥紧腰间的弯刀,终究没敢劈下去——诸葛亮身后的汉军虽少,可那面"汉"字大旗,在南中百姓眼里,比蛮王的图腾更有分量。
这场"单骑会盟"后,孟获虽未立刻归降,却撤回了攻打永昌郡的兵马。诸葛亮趁机分兵三路,马忠在越巂阵斩高定,赵云在牂柯收服朱褒,而他自己则在泸水畔写下《诫子书》,其中"非宁静无以致远"七个字,被南中士子刻在了崖壁上。
建兴三年秋,当诸葛亮带着孟获的降书回到成都时,刘禅正蹲在御花园里看蚂蚁搬家。他见相父回来,立刻扑过去:"相父,听说你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放了他?"
诸葛亮笑着点头,将南中进贡的孔雀羽毛插在少年皇帝的发髻上:"蛮人服软不服硬,如今孟获真心归顺,南中可保三十年无虞。"他从袖中取出《北伐策》,"陛下,南中己定,该准备北伐了。"
北伐的诏书传到洛阳时,曹丕正与司马懿在射猎场比试骑射。三十岁的司马懿穿一身玄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