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李家创业史,李世民竟是我后人 > 第24章 洛阳魂归

第24章 洛阳魂归

建业的秋意比濡须口更浓。-6?吆?看`书-枉? ¢庚^新·嶵~哙\皇城的梧桐叶落了满地,孙亮踩着枯叶走进太极殿时,靴底碾过碎叶的脆响,在空旷的大殿里格外刺耳。案上摊着陆抗的奏疏,墨迹洇透了竹简,“臣罪该万死,请陛下贬斥”几个字写得力透纸背,倒比他平日里那些沉稳的军报多了几分血性。

“废物!”孙亮抓起奏疏往地上一摔,玉圭在掌心硌出红痕。旁边侍立的宦官吓得跪倒一片,琉璃盏里的茶汤晃出溅在金砖上,烫出点点白痕。他今年刚满二十五,登基不过六年,龙椅坐得还没东宫的书案稳,可陆抗丢的是濡须口——那是父亲孙权当年亲自督建的江防要塞,是东吴的“国门”。

“陛下息怒。”太傅诸葛恪从殿外走进来,玄色朝服上沾着晨露。他刚从武昌赶回,靴底还带着江雾的湿冷,弯腰捡起地上的奏疏,目光扫过“魏军奇袭石亭,粮草尽焚”的字句,眉头皱得更紧,“陆抗虽败,却保全了主力。东关仍在我军手中,不算全军覆没。”

“不算?”孙亮猛地站起来,龙袍的下摆扫过案几,带倒了装着奏章的铜簋,“当年陆逊守濡须口,司马懿连岸都不敢靠近!如今陆抗守了半年就丢了,还说不算?若不是二宫之争时,父亲把朱据、顾谭那些老将都杀了,何至于让他挑大梁!”

话一出口,他忽然住了声。殿内静得能听见窗外落叶的声音,诸葛恪垂着眼,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阴影。二宫之争是东吴的伤疤——当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储,孙权杀的何止是朱据、顾谭,连陆逊都被连番斥责,活活气死在武昌。如今满朝文武,能称得上统帅的,除了诸葛恪自己,竟真的只剩一个陆抗。

“陛下,”诸葛恪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几分疲惫,“陆抗在奏疏里说,司马懿用的是‘奇袭乌巢’的旧法,他己识破,只是粮道布防的校尉贪酒误事……”

“误事?”孙亮冷笑,走到殿门望着远处的朱雀航,那里曾是陆逊班师回朝时接受万民朝拜的地方,“朕看他是找借口!传旨,贬陆抗为平西将军,仍守东关,戴罪立功!”

诸葛恪抬头:“陛下,此时贬斥陆抗,恐寒了将士之心。*y_d¢d,x~s^w?./c_o?m.东关还需他镇守……”

“那你说怎么办?”孙亮转身,少年天子的眼里带着倔强,“放任他败下去?还是你去守东关?”

诸葛恪沉默了。他知道孙亮说的是实话。自己虽曾平定山越,却从未与司马懿正面交锋过。陆抗至少继承了陆逊的沉稳,换了别人,怕是连东关都守不住。他忽然想起十年前,陆逊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东吴的将来,在守不在攻”,那时他还觉得是老臣怯懦,如今才懂那份沉重。

“臣请陛下收回成命。”诸葛恪躬身,“不如……让陆抗继续统辖东关兵马,臣愿调武昌的水军归他节制。”

孙亮愣住了。他知道诸葛恪与陆家素来不和——当年二宫之争,诸葛恪是鲁王孙霸一派,陆抗的父亲陆逊却是太子孙和的支持者。如今诸葛恪竟愿将兵权交予陆抗,倒是出乎他意料。

“你愿意?”

“国难当头,私怨可抛。”诸葛恪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臣己修书给陆抗,告诉他‘昔日相阋,皆为浮云;今日守土,当共生死’。请陛下恩准。”

孙亮望着诸葛恪鬓角的白发——这位太傅才西十岁,却比同龄人苍老许多。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诸葛恪刚愎,陆抗太柔,若能互补,东吴可安。”或许,这才是父亲真正的遗愿。

“准了。”孙亮捡起地上的奏疏,重新放在案上,“让陆抗好好守东关。告诉他,朕等着他把濡须口夺回来。”

秋风穿过殿门,吹起奏疏的一角,露出陆抗在末尾写的“臣必以死相报”。诸葛恪望着那行字,忽然觉得眼角发涩。他想起陆逊当年在石亭之战后,也曾写过类似的话,那时的东吴何等强盛,如今却要靠两个有旧怨的人联手支撑,真是世事弄人。

与此同时,洛阳的囚车正碾过朱雀大街的青石板。姜维戴着镣铐坐在里面,粗麻囚衣上还沾着汉中的尘土。街两旁的百姓指指点点,有人骂“蜀贼”,有人叹“可怜”,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望着远处永宁宫的飞檐——那里曾是刘备在洛阳当左将军时住过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曹魏的宫苑。,墈\书_屋¢小_税/枉· .嶵?歆?彰.结¨哽`鑫?筷?

“到了。”狱卒的喝声将他拉回现实。囚车停在太极殿外,曹叡正站在丹陛上,身后的刘晔捧着一卷帛书,是钟会的奏疏,上面细数姜维“私通东吴,意图谋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