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李家创业史,李世民竟是我后人 > 第6章 残灯照孤影

第6章 残灯照孤影

亲自来,更不必带禁军。首说吧,是不是宫里出了什么事?”

司马师心头暗赞,这孩子果然敏锐。他斟酌着道:“陛下龙体欠安,想找个懂事的宗亲在身边,或许……会让你学着处理些琐事。”

曹髦沉默片刻,拿起案上的书卷:“我收拾几件衣服就走。”他没问是什么琐事,也没问为何是自己,只是在跨出门槛时,回头望了眼书房的匾额——上面写着“守中”二字,是他亲手题的。

从邺城到洛阳,一路冰消雪融。曹髦坐在马车里,翻看李穆送他的《青宫政要》,那是司马懿当年给曹芳编的教材,里面夹着李誓写的批注,“帝王如舟,百姓如水,舟水相济,方能行远”,字迹温润,却透着力量。

“李大人,”曹髦忽然掀开车帘问,“武烈侯当年打东吴,为何不许士兵烧民房?”

李穆勒住马,回头笑道:“家父说,打仗是为了结束战争,不是为了制造仇恨。烧了民房,百姓恨的不是东吴,是大魏。”

曹髦点点头,又问司马师:“宣帝当年为何要把辽东的百姓迁到幽州?”

司马师在晨光里朗声道:“家父说,辽东太远,百姓孤悬在外易受欺负,迁到幽州,官府能照拂着,才是真正的安抚。”

马车碾过刚化冻的泥土,发出咯吱的声响。曹髦望着窗外掠过的田埂,农人正赶着牛翻地,远处的村庄升起炊烟,忽然觉得,这江山的分量,或许不在金銮殿的龙椅上,而在这些烟火气里。

到洛阳时,己是初春。曹芳在太极殿偏殿见了他,没穿龙袍,只着一身月白常服,像个普通的读书人。他拉着曹髦的手,指腹摩挲着少年骨节分明的手指:“阿髦,你来得正好,朕正卡在《汉书·文帝纪》这里,想问问你,刘恒入长安时,为何先拜高庙,再入宫?”

曹髦躬身道:“臣以为,拜高庙是告慰先祖‘新君己至’,入宫是告知百姓‘国己有主’,先礼后兵,方显仁孝。”

曹芳笑了,笑得眼角起了细纹:“说得好。从今天起,你跟着王瑾学批奏折,跟着李穆去军营看看,跟着司马大人……”他顿了顿,“跟着司马大人学学怎么调兵。”

曹髦留在了洛阳,住在东宫的文华殿。每日天不亮就去太极殿侍疾,曹芳批阅奏折时,他便站在一旁看;曹芳精神好些了,便与他探讨经史;遇着边关急报,三人议事时,也让他在旁听着。

这孩子学得快,看奏折时能一眼揪出户部的糊涂账,听军务时能说出“祁连山隘口该增派弓箭手”,却从不抢话,每次开口都先问“臣斗胆说一句”,连最挑剔的御史都挑不出错处。

曹芳看着他在殿内忙碌的身影,有时会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司马懿教他“帝王当容人”,李誓带他去看“锄禾日当午(现在还没这首诗,用一下吧)”,也是这般一点点学着做君主。只是他性子偏柔,曹芳忽然觉得,或许曹髦的刚烈,才是这江山需要的。

三月的一个午后,曹芳精神好了些,让王瑾搬了躺椅到御花园。海棠开得正好,落了一地花瓣。他让曹髦坐在身边,又召了司马师三人来。

“阿髦,你说,赫连齐还会来吗?”曹芳望着天边的流云。

曹髦想了想:“会。但他部落里的牧民,去年冬天有不少来河西种地的,如今怕是军心不齐了。”

“说得对。”曹芳笑了,“民心才是最好的城墙。当年宣帝在辽东,李穆的父亲在江南,都是靠这个。”他忽然握住曹髦的手,“朕若不在了,你要信他们三人。”

这话太突然,曹髦的眼圈红了:“陛下会好起来的。”

“别哄朕了。”曹芳拍了拍他的手背,“朕己让人在太庙备好禅位的礼器,等麦子熟了,便行大礼。你记住,做君主,不能学项羽的刚愎,也不能学汉献帝的懦弱。要像司马懿那样知进退,像李誓那样守本分,更要像……”他顿了顿,声音轻得像叹息,“像刘恒那样,懂得‘民为贵’。”

司马师三人跪在海棠树下,花瓣落在他们的朝服上,像一层薄薄的雪。他们知道,陛下这是在托孤了。不是临终的慌乱托付,是从容不迫的安排,像当年曹叡把曹芳交给司马懿与李誓那样,既给了新君底气,也给了辅政大臣信任。

曹芳望着三人,忽然提高了声音:“你们三个,敢对天起誓吗?”

三人同时叩首,声音在御花园里回荡:“臣等愿以性命担保,辅佐新君,守护大魏,若有二心,天人共诛!”

风吹过海棠树,落了曹芳满身花瓣。他望着湛蓝的天空,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司马懿与李誓陪他在东宫放风筝,太傅说“风筝飞得再高,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