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生面孔,看着很干练,话不多:“王爷,卑职奉纪同知和朝廷之命,前来核查封地新政推行情况,主要是劳工保护、财赋使用和民生改善几项。”
朱橚一点不怵,大大咧咧坐下:“查!随便查!账本都在老钱那儿,清清楚楚!想去看哪儿?水利工地?农田?药局?学堂?随便看!”
王监察点点头:“有劳王爷。卑职想先去转运司账目看看,再去几个庄子走走,听听百姓怎么说。”
“没问题!” 朱橚很痛快,“老钱,你陪着王大人!张大人,你也一起?中午别走,就在王府用饭,咱王府的厨子最近研究出个新菜,用新收的麦子做的面点,劲道!”
接下来的几天,王监察带着几个精干的吏员,那是真查!账本翻得哗哗响,各种单据核对得一丝不苟。还换上便服,跑到田间地头、市井街巷,找农夫、工匠、小商贩甚至乞丐聊天。
在小李庄,他找到了正给麦田浇水的李老汉。
“老哥,忙着呢?” 王监察蹲在田埂上,递过去一根旱烟袋。
李老汉一看这架势,虽然不认识,但感觉不像坏人,接过烟袋,吧嗒两口:“嗐,周王爷给修了渠,装了水车,再不忙也对不起王爷这片心啊!”
“听说这水渠、水车都是王爷自己掏钱修的?”
“那可不!” 李老汉来了精神,“去年冬天,王爷亲自带着人挖的!用的那泥灰,可结实了!水车也是王府工匠新做的,劲儿大!以前遇上这旱年景,只能干瞪眼等死!
现在?咱这心里踏实着呢!王爷还发了新稻种,新耧耧车,说是能多打粮!您说,这样的王爷,上哪儿找去?” 老汉絮絮叨叨,把朱橚夸得天花乱坠。
在惠民药局门口,王监察问一个刚抓了药出来的老妇人:“大娘,这药局看病便宜?”
老妇人连连点头:
“便宜!太便宜了!以前看不起病,只能硬扛。现在好了,周王爷开的药局,药价公道,大夫也好!还总叮嘱俺们喝开水,讲卫生!俺家小孙子拉肚子都少多了!王爷是活菩萨啊!”
在学堂窗外,王监察听着里面稚嫩的读书声,问旁边一个看热闹的货郎:“这官学现在收穷孩子了?”
货郎感慨道:“收!咋不收!周王爷心善,说娃儿们认字是大事!笔墨纸砚都补贴!俺们这些做小买卖的,没几个钱,以前哪敢想送娃去学堂?现在好了,俺家小子就在里头念着呢!王爷说了,念书明理,将来给王爷当差都体面!” 货郎脸上洋溢着希望。
查了一圈,又核对了转运司那边清晰透明的账目,王监察心里有数了。
回到廉政司设在开封的临时值房,他铺开纸笔,开始写报告。
“查开封周王封地,新政推行卓有成效,远超朝廷预期,实为诸藩之典范……”
“兴修水利,不惜工本,采用新式材料,工程坚固耐用,遇旱情则显奇效,万民称颂……”
“推广农技不遗余力,自格物院引入优化稻种、新式农具(耧车等)、肥田粉(金坷垃)、驱虫药剂,王府属官亲力亲为指导,农户获益匪浅……”
“设立惠民药局,药价低廉,惠及贫民,并大力推广‘喝开水’等卫生防疫常识,民智渐开,病患减少……”
“修缮官学,资助贫寒子弟入学,普及教化,民风渐淳……”
“劳工保护条款落实到位,工钱足额发放,劳保用品齐备,所询工匠、农夫无不感念王恩……”
“财赋使用透明合理,朝廷返还及封地收益,大多投入民生改善,账目清晰,经转运司复核无误……”
“臣一路访查,田间地头,市井巷陌,百姓谈及周王,无不感其仁德,称其为‘贤王’、‘活菩萨’。地方官员亦言,周王不务虚名,专事惠民,开封府政通人和,实乃藩屏楷模……”
“综上,周王朱橚,躬行新政,科技惠民,善治一方,成效斐然。其心可嘉,其行可彰!臣恳请朝廷予以褒奖,树为诸藩表率,以励后来……”
王监察写完,吹干墨迹,看着“贤王”、“活菩萨”、“科技惠民”、“善治一方”这些词,想起自己暗访时百姓那发自肺腑的笑容和感激,还有周王那大大咧咧却干实事的劲儿,嘴角也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
这位王爷,确实不一样。他把报告仔细封好,命人快马加鞭,首送南京。
几天后,这份报告连同转运司的奏报、地方官员的密折,一起摆在了朱标和皇家委员会的案头。
京城文华殿里。
朱标看着奏报,越看越高兴:“好!好一个橚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