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大明:我在御书房抽烟的日子 > 第126章 朱棣的“燕云格物”

第126章 朱棣的“燕云格物”

亮!”朱棣猛拍了一下那老铁匠的肩膀,张铁头咧着嘴首笑,脸上疤痕扭曲。

朱棣转向旁边一张巨大的图纸,上面画着复杂的结构:“这膛线……什么时候能刻上去?刻出来,咱们这火铳,威力能增加多少?”

旁边一个看着像是个落第书生模样的瘦削工匠赶紧凑过来:

“回王爷!刻膛线的转刀还在试,用高碳钢反复淬火锻打,得保证够硬够韧!刻深了容易豁口,刻浅了没用。估计……再有小半年?若能成,射程能至少增加小半箭之地(约几十米),准头也能好上不少!”

朱棣眼中精光大盛:“小半年?快!抓紧!需要什么材料,让长史备!不惜代价!”

“是,王爷!”书生工匠激动地躬身。

道衍捻着佛珠,看着眼前这滚烫的铁流和汗流浃背的匠人,再看看图纸上那些精密的标注,低声对朱棣道:“殿下,此物若成,便是军中利器!北元那些皮甲,怕是要成纸糊的了……”

朱棣没接话,目光又扫向另一处。几个木匠正围着几片巨大的厚木板和奇形怪状的铁构件敲打。一个年长的木匠正指挥着:

“这边!榫卯卡死!对!这凹槽是用来嵌铁皮的!王爷说要轻便又要结实!试试看能不能挡住咱们新弄出来的三棱破甲箭!”

旁边一个用皮尺量着尺寸的年轻工匠嘟囔:“老王头,你说咱这玩意做好了,像不像给铁甲背心?可这前面胸口位置硬,后面软腰……是不是有点怪?”

朱棣插话:“战时着甲,正面迎敌!后背……有本王亲兵护着!”他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气。工匠们吓得一哆嗦,立刻闭嘴更卖力地干起来。

朱棣最后走到角落里一个稍显清静的工坊。这里气味没那么冲,但机巧声更密。几个师傅正在装配一台看着很眼熟的大水车模型,旁边还放着些奇怪的纺织机部件。

“这是格物院送来的‘高效水车’图纸,”一个负责农具的管事禀报,“咱结合北地水流湍急但冬季易冻的特点,在扇叶上做了加厚和凹槽,冻上了好敲冰。还在轴承这儿加了防沙挡板。”他指着图纸上几处朱笔批注,

“另外……您要的双轮双铧犁,找山西赵家炉仿出来了,硬度确实比老犁头强,就是太费铁料……”

朱棣点点头:“铁料值钱?给本王造!种不出粮食,金子堆成山也得饿肚子!先弄几架出来,放到东庄那几个试点庄子去用!”

管事赶紧记下。

这时,一个王府推广吏满头大汗跑进来:“王爷!您说得对!好使!太好使了!”

“什么好使?”朱棣问。

“新耧车啊!”推广吏兴奋地说,“按您吩咐,仿周王殿下弄的那种新式耧车,加宽了垄距!撒谷种可快了!比老耧车省一半力气!庄子里的老把式说了,省下的力气够多开二亩荒地!”

朱棣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真心笑意:“那就好。告诉他们,用心种地!种好了,本王有赏!种出来的谷子,优先供应王府护卫营!”

分院深处,另一处标注“乙等机要”的工坊。这里相对安静些,但也充满了锯木和铁器咬合的声音。

几个工匠围着半台木头框架和一堆铁质的机件。这玩意儿像是纺车和提花机缝合的怪胎。

“老李头,你说……这传动轴咬合度还是不太顺畅?卡涩?”一个胡子拉碴的中年工匠皱着眉。

被称为老李头的工匠,是个南方口音的精瘦老头,手指关节粗大,眼神却贼亮:“不是咬合度!是料子!”

他拿起一块木质飞轮齿,“软!咱江南用的都是百年硬樟木,经久耐磨!北边哪有这个?得想法子用铁件替代这块!还有弹棉花的辊子间距,得调!北地的粗毛絮,间距小了缠不上!”

“用铁?成本……王爷还惦记着要‘造价低廉’呢!”另一个工匠小声嘀咕。

负责督工的道衍和尚踱步过来,捻着佛珠听了半晌,慢悠悠开口:

“王爷说过,民生为重,亦为军需之基。弄顺了,省出的人手,多织一匹布,便是军士多一件寒衣。”

他指向一张被反复修改的图纸,“此处……还有此处,用铁箍加固可行否?既增韧,又不多耗贵铁?”

老李头眼睛一亮:“这法子行!道衍大师高见!试试!”

在一声声的讨论中,北平城的格物分院也在有条不紊着向着他们既定的方向前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