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5章 巴蜀手艺人:指尖流淌的千年光阴

第5章 巴蜀手艺人:指尖流淌的千年光阴

色的光泽。陈师傅舀起一勺糖浆,手腕如执笔般悬在光洁的石板上,糖丝如金色溪流倾泻而下,忽上忽下,时停时转。眨眼间,一条活灵活现的游龙便跃然板上,龙须、鳞片、爪尖的纹路纤毫毕现。

“画糖画讲究一气呵成。”陈师傅用竹签挑起糖龙,动作轻得像接住一片雪花,“手一抖,龙就断了脊梁。”围观的孩子们踮着脚,眼睛瞪得溜圆,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一位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忍不住问:“爷爷,您咋能画得这么像?”陈师傅哈哈大笑,眼角的皱纹里都溢出笑意:“丫头,这糖浆里藏着三十年的功夫呢!”

但如今,糖画艺人越来越少。陈师傅坦言,糖画利润微薄,且制作过程辛苦,年轻人不愿学。“以前磁器口有十几家糖画摊,现在只剩两三家了。”他望着空荡荡的街巷,语气里满是落寞。为了吸引顾客,陈师傅也在尝试创新,他推出了“定制糖画”服务,顾客可以提供图案,他用糖浆将其绘制出来。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制作技艺得到了更多关注。当地政府在民俗文化节中专门设立糖画展示区,邀请陈师傅等艺人现场表演,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糖画的魅力。同时,一些学校将糖画纳入劳动教育课程,孩子们在课堂上不仅了解了糖画的历史文化,还亲手体验制作过程,让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3/8+看+书-网¢ \无.错_内-容?然而,与往昔节假日里糖画摊前排起长队,孩子们争相购买的热闹相比,如今零星的顾客更凸显出传统糖画在现代商业浪潮中的艰难处境。

在自贡的老街,另一种糖艺悄然绽放。龚氏扎染糖人的摊位前,五颜六色的糖块在艺人手中揉捏、拉扯、塑形,眨眼间就变成孙悟空、猪八戒等经典形象。最绝的是“吹糖人”——艺人揪下一小块糖稀,搓成空心圆球,含在嘴里轻轻一吹,另一只手灵巧地捏塑,原本扁平的糖球竟膨胀成胖乎乎的小猪,再用竹签点上黑豆做眼睛,活脱脱从年画里跳出来的吉祥宝贝。

年轻的糖艺传人小龚尝试将糖艺与动漫ip结合,推出定制糖人。他的摊位前摆放着各种热门动漫角色的糖人样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但这种创新也面临争议。有老艺人认为这种创新破坏了传统糖艺的纯粹性,而小龚却觉得:“只有让糖艺跟上时代,它才能活下去。”小龚还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糖艺制作过程的视频,收获了大量粉丝,他的糖人订单也因此增加了不少。新旧观念的碰撞,恰似传统糖艺在传承与创新十字路口的艰难抉择,每一步都牵动着这门古老技艺的未来走向。

暮色渐浓时,糖画摊前的竹签上挂满了金色的生肖、神话角色。孩子们举着糖画穿梭在古镇街巷,糖丝在夕阳下泛着柔光,仿佛将整个秋天的甜蜜都握在了手中。而糖人的摊位前,老艺人仍在专注地吹塑,糖稀在他口中的气息与指尖的温度下,不断变幻出承载着童年幻想的奇妙世界。

三、木韵悠长:刻刀下的岁月浮雕

阆中古城的深巷里,飘散着淡淡的木香。推开雕花木门,老木匠张叔正在打磨一块阴沉木,刨花如雪花般簌簌落下。他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半成品的八仙桌、雕花窗棂,每一处纹理都浸润着时光的痕迹。“木料也是有脾气的。”张叔抚摸着桌腿上天然的树瘤,“这处疤结非但不是缺陷,反倒成了点睛之笔,像不像老仙人的寿眉?”

张叔的绝活是榫卯工艺。不用一根钉子,仅凭凹凸咬合的木构件,就能将桌椅组装得严丝合缝。他随手拿起两块木块,演示起“燕尾榫”:“这榫头像燕子尾巴,越受力卡得越紧,老祖宗的智慧,可比螺丝钉牢靠多了。”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那些纵横交错的纹路,竟与木料的年轮奇妙呼应。

然而,随着现代家具工业化生产,传统木作市场急剧萎缩。张叔的工坊曾有二十多个学徒,如今只剩两三人。“机器做的家具又快又便宜,”他叹息道,“可那冷冰冰的,哪有手工的温度?”为了维持工坊的运转,张叔开始承接一些古建筑修缮的工作,利用榫卯工艺修复古宅的梁柱和门窗。当冰冷的机械流水线批量生产出千篇一律的家具时,张叔手中那些充满温度与灵性的榫卯结构,更显珍贵,却也在市场的洪流中摇摇欲坠。

榫卯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当地政府联合高校成立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中心,对张叔等老匠人的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和数字化存档。同时,通过“非遗工坊”模式,组织村民学习传统木作技艺,既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又为古建筑修缮储备了人才。

在乐山的乌木博物馆,年轻匠人李青正挑战着更大的奇迹。她的工作室里,数米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