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5章 巴蜀手艺人:指尖流淌的千年光阴

第5章 巴蜀手艺人:指尖流淌的千年光阴

的乌木根雕巍然耸立,有的化作云海中的蓬莱仙山,有的塑成慈悲的千手观音。“雕刻乌木就像在与古人对话。”李青握着刻刀,眼神专注如炬,“这些沉埋地下千年的木料,本身就藏着故事,我要做的,是让它们重见天日后,继续诉说光阴的传奇。”

李青将3d扫描技术与传统雕刻结合,既能保留手工雕刻的韵味,又能提高制作效率。她先对乌木进行3d扫描,在电脑上设计出雕刻方案,然后利用数控雕刻机进行粗加工,最后再进行手工精雕。但这种创新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质疑这是否还算纯粹的传统工艺。李青却坚定地说:“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在李青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折射出整个传统木雕行业在创新道路上的迷茫与坚定。

阆中古建筑营造:一砖一瓦皆匠心

漫步阆中古城,随处可见古建筑上精美的木雕、石雕。这些建筑凝聚着阆中古建筑营造匠人的心血,他们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构架,在立柱、横梁、门窗上雕刻出花鸟鱼虫、历史故事。老匠人赵师傅站在自家修复的古宅前,指着门楣上的“八仙过海”木雕:“这些雕刻,每一刀都得讲究章法,机器雕的,没这股子灵气。”

赵师傅的团队在修复古建筑时,严格遵循传统工艺。从选材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比如,在制作木构架时,他们会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木材,并采用传统的蒸煮、浸泡等方法进行防腐处理。在雕刻装饰时,他们使用自制的刀具,按照传统纹样进行雕刻。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古建筑营造技艺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当地政府不仅划定了古建筑保护区域,还出台了专项保护条例。每年都会举办古建筑营造技艺大赛,吸引各地匠人交流切磋。同时,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将古建筑修缮与文旅开发相结合,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之美的同时,感受传统营造技艺的魅力。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在风雨中飘摇,等待修缮的项目堆积如山,而能胜任的匠人却日益减少,这份守护显得愈发沉重。

当夜幕降临,古城的灯笼次第亮起。张叔的木匠铺里,刨花的清香仍在弥漫,他就着台灯,细细打磨着新做的梳妆匣;李青的工作室中,射灯照亮根雕的每一处细节,她在雕刻笔记上写下新的构思。这些被岁月浸润的木料,在匠人的手中,终将成为凝固时光的艺术品,见证巴蜀大地上永不褪色的匠心。′如^文-网^ ^首?发·

四、漆器流光:漆色里的千年绮梦

成都青羊宫旁的漆器工坊,弥漫着特殊的生漆气息。老匠人王婆婆正用细毛笔蘸着朱漆,在木胎上描绘缠枝莲纹。她的工作台摆满了瓶瓶罐罐,金、银、绿、黑各色漆料在阳光下流转着神秘光泽。“漆器讲究‘三磨三漆’。”王婆婆指着刚打磨过的漆盘,“每上一层漆,都要等它阴干、打磨,反复九道工序,漆面才能温润如玉。”

最惊艳的是“变涂”工艺。王婆婆将不同颜色的漆料随意泼洒,再用贝壳、树叶按压,待漆层半干时打磨抛光,原本杂乱的色块竟幻化成云雾缭绕的山水、星河璀璨的夜空。“这就像老天爷在帮忙作画。”她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孩童般的惊喜。

但生漆采集困难、制作周期长,导致漆器成本高昂,市场需求有限。王婆婆的子女都在从事其他行业,她担心这门手艺后继无人:“现在愿意静下心学漆器的年轻人太少了,这门老手艺怕是要失传。”为了吸引年轻人,王婆婆尝试简化一些传统漆器的制作工艺,推出了一些适合初学者的diy漆器体验课程。然而,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漆器制作的年轻人依旧寥寥无几,古老的漆器技艺在时代的浪潮中岌岌可危。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器髹饰技艺得到了政府的重点扶持。在成都非遗博览园,定期举办漆器艺术展,邀请王婆婆等老艺人现场展示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同时,当地高校开设了漆器专业课程,与工坊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培养专业人才。一些年轻设计师也加入进来,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漆器工艺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时尚的漆器产品。新旧力量的交融,在漆器的世界里碰撞出希望的火花,却仍难以抵挡市场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巨大冲击。

在德阳的三星堆文创中心,年轻漆艺师小陈则将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他制作的青铜面具漆器摆件,在仿古的青铜色漆面上,用螺钿镶嵌出神秘的纹路,再以金漆勾勒出古蜀图腾。“传统漆艺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小陈展示着手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