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隆昌土陶作品被摆进了一线城市的美术馆,古老的技艺正焕发新生。但刘德全却高兴不起来。他看着空荡荡的作坊,曾经这里有几十号人忙碌,如今只剩下几个老伙计。“年轻人都觉得这行又脏又累,挣不到钱,不愿意干。”刘德全叹息道,“就算作品进了美术馆,没人传承,又能坚持多久呢?”
广元白花石刻:石上雕琢的水墨山河
在广元的白花石工坊,匠人张敏正对着一块灰黑色石料凝神观察。石料中天然的白色晶脉蜿蜒如河,她早已在心中构思好一幅“雪山寒松”的图景。拿起刻刀,张敏的动作轻缓而坚定,随着石屑簌簌落下,远山、近松、寒江在刀下渐次浮现。
白花石刻以当地龙门山脉特有的白花石为原料,石质细密,黑白分明。艺人需巧妙利用石材纹理,通过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将山水、人物凝固于石上。一件精品的诞生往往耗时数月,从选料、构思到雕刻,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审美。作为省级非遗,当地中小学已将白花石刻纳入美育课程,部分艺人还与家居品牌合作,开发出台灯底座、镇纸等文创产品,让这项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但张敏在创新过程中也遇到了难题。与家居品牌合作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量并不理想。“可能大家还不太了解白花石刻的价值,觉得这些文创产品价格偏高。”张敏有些沮丧,“我们既要保证工艺的精湛,又要考虑成本,真的很难。”
八、针舞霓裳:布帛间的民族史诗
彝族刺绣(凉山地区):彩线绣就的文化图腾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普村,35岁的彝族绣娘阿呷莫正端坐在屋檐下,手中银针如蝶翼翻飞。她的绣布上,火镰纹、羊角纹与艳丽的色块交织,诉说着彝族先民的狩猎与迁徙故事。“我们彝族女孩从七八岁就跟着妈妈学刺绣,”阿呷莫笑着展示自己的嫁衣,“这些纹样是长辈传下来的,每一针都带着祖辈的祝福。”
彝族刺绣以红、黄、绿、黑为主色调,针法丰富多样,平绣、锁绣、盘绣交替运用。绣品不仅装饰着彝族同胞的服饰,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为了让这门技艺走出大山,当地政府成立了刺绣合作社,邀请设计师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时尚结合,推出民族风服饰、箱包。
阿呷莫的作品曾登上纽约时装周,当彝族刺绣的绚丽色彩惊艳世界时,她知道,这一针一线的坚守,终于有了更广阔的天地。然而,回到村里,阿呷莫却发现,愿意学习彝族刺绣的年轻女孩越来越少。“她们觉得出去打工挣钱更快,不愿意花时间学刺绣。”阿呷莫无奈地说,“可如果没人学,这些祖辈传下来的纹样,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九、舌尖匠心:五味里的非遗传承
郫县豆瓣制作技艺:时光酿就的川菜之魂
深秋时节,郫县的豆瓣作坊里弥漫着浓郁的酱香。58岁的制曲师傅周文斌正赤脚踩制豆瓣曲,“这一步叫‘踏曲’,力度要均匀,才能让曲块发酵得恰到好处。”他身后,上千缸豆瓣在阳光下泛着红褐色的光泽,辣椒与蚕豆的香气混合着阳光的味道,仿佛凝固了整个秋天。
郫县豆瓣的制作需历经选料、发酵、翻晒等30余道工序,一缸优质豆瓣至少要陈酿三年。翻晒师傅每天凌晨就要查看豆瓣状态,根据天气调整翻晒时间。作为国家级非遗,郫县豆瓣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引入现代化生产线提升产能。
如今,小小的豆瓣不仅是川菜的灵魂,更远销全球,让世界尝到了地道的“中国辣”。但周文斌却对现状充满担忧。现代化生产虽然提高了产量,可传统工艺的精髓却在逐渐流失。“有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加快生产速度,省略了很多关键步骤,做出来的豆瓣根本没有传统的味道。”周文斌皱着眉头,“这样下去,郫县豆瓣的金字招牌可就砸了。”
保宁醋传统酿造技艺:窖池里的微生物诗篇
在阆中古城的保宁醋老作坊,酿造师傅李建国揭开窖池的木盖,一股醇厚的酸香扑面而来。“这窖池有三百多年历史了,”他用木勺舀起醋醅,“里面的微生物就是我们的‘活宝贝’。”保宁醋采用固态分层发酵,以麸皮、小麦、大米为原料,经制曲、发酵、淋醋等工序,酿造周期长达一年。
每一代保宁醋匠人都守护着独特的“醋药”配方——这是决定醋风味的关键。李建国的师父曾说:“酿醋如酿酒,要敬畏时间,更要懂得和微生物对话。”作为国家级非遗,保宁醋在坚持古法酿造的基础上,开发出保健醋、醋饮料等新品。
当年轻人捧着酸甜可口的醋饮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小小的一瓶里,藏着千年的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