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文创产品,既有传统剪纸的质朴,又有丝绸的柔美华贵。
绵阳盐亭县的桑蚕茧丝绸智能化全产业链项目作为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总投资约28亿元,采用全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鲜茧9000吨,年产白场丝1200吨,推动丝绸产业向智能化、规模化发展。盐亭的嫘祖丝绸文化节上,不仅有热闹的丝绸产品展销会、精彩的传统织绸技艺展演,更有国际丝绸文化论坛,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丝绸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乐至县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与重庆的合作,不断提升丝绸产业的竞争力,开发出具有特色的丝绸产品,让古老的丝绸产业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当地的数字化非遗保护平台利用3d扫描、vr技术,将传统的蚕丝被制作工艺、蜀锦织造技艺等进行全景式记录与展示,年轻人戴上vr眼镜,就能“亲身”体验一把古法织绸的乐趣。同时,当地企业与动漫公司合作,将丝绸元素融入热门动漫ip,推出的丝绸动漫周边产品,在电商平台上一经上架便销售一空。
(三)非遗保护下的创新之路
2006年,蜀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蜀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在高校里,开设了蜀绣专业课程,培养懂传统会创新的人才。如今,蜀绣正在走向世界。米兰时装周上,蜀绣礼服成为焦点;在巴黎卢浮宫,蜀绣展览惊艳四方。这些精美的蜀绣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蜀地的桑园里,三千只以上的春蚕仍在默默吐丝;在绣坊中,银针依然在穿梭不息,续写着属于蜀蚕与蜀绣的传奇。从蚕茧到丝线,从丝线到绣品,蜀蚕与蜀绣承载着千年记忆。它们是巴蜀大地的生命密码,是匠人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春蚕继续吐丝,蜀绣持续绽放,共同编织的是一部永不褪色的东方美学史诗。
南充丝绸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样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当地政府不仅设立了专项发展基金,用于丝绸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品牌培育,还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西华师范大学等院校开设丝绸相关专业课程,培养集设计、生产、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2023年落成的南充丝绸文化研究院,更是成为了丝绸技艺创新研发的核心阵地,研究院内的专家团队成功研发出天然植物染色技术,让丝绸制品拥有更环保、更丰富的色彩。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内,至今还保留着多台蜀锦小花楼木织机,这些清代道光年间的老物件,身长6米,宽1.5米,高5米,有着9600多根经线,需两位工人默契配合,楼上的负责控制图案,楼下的负责变换颜色,一天劳作8小时,仅能织出6 - 8厘米的锦,可谓“寸锦寸金”。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近距离观赏精美的蜀锦、蜀绣展品,绚丽色彩与细腻针法诉说着古老记忆,还能参与不定期举办的纺织及服饰文化特展,感受古老智慧与当代美学的碰撞,让非遗在指尖重生。
四川丝绸博物馆位于新都锦门丝绸文化小镇,馆内藏品2200余件 ,从丝绸起源、工艺到锦绣、世情等多个板块,系统展现了四川丝绸源于上古、兴于秦汉、盛于唐宋、停滞于元、恢复于明清、复兴于当代的历史进程 。馆内矗立的巨型蜀锦花楼机,成为蜀锦传统织造技艺精华与核心的见证者,参观者穿梭其中,仿若能听见历史长河中丝绸业发展的跫音。
广安武胜的安泰丝绸文化博物馆,以详实的史料与文物,讲述着武胜从“万户蚕桑”到“中国蚕桑之乡”的千年历程。馆内的产品陈列厅里,桑蚕丝被、丝绸睡衣等百余种产品琳琅满目,其中运用纳米技术处理的防污丝绸,更将传统材质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绵阳盐亭丝绸博物馆内,通过vr技术还原的汉代织锦工坊,让游客能“亲手”操作古老织机;而馆外的丝绸创意产业园里,3d打印丝绸饰品、智能温控丝绸服装等前沿产品层出不穷。乐至的蚕桑展示馆内,互动投影墙实时呈现着全县桑园的生长数据,游客还能通过触屏设计自己的丝绸纹样,定制专属丝巾。
(四)精神图腾:从蚕神崇拜到现代工匠精神
蚕桑文化塑造了巴蜀人的集体性格。古蜀人对蚕丛、嫘祖的崇拜,本质是对“化平凡为神奇”创造力的敬仰——蚕虫食桑,却能吐出莹润银丝;匠人运针,便可织就万千世界。这种精神延续至今,南充的丝绸老匠人坚守手工缫丝,一根蚕丝能拉出千米不断;蜀绣大师孟德芝耗费十年复原失传的“三异绣”技法。在快节奏时代,他们的执着与专注,正是对“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