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规矩
开席前,主人家毕恭毕敬地先请长辈和贵客上座。首席的位置那可是大有讲究,一般正对堂屋神龛的座位为尊,得由家族中辈分最高、德高望重的老爷子、老太太就坐。!萝·拉+小¨说? ?免.费_阅_读?入座的时候,大家都遵循着长幼有序的原则,晚辈们恭恭敬敬地请长辈先坐,嘴里还说着:“您老先坐!您坐这儿最合适!”展现出咱川人对长辈的敬重。等大家都坐定了,主人家端着酒杯,满脸笑意,又有些紧张地依次给宾客敬酒:“感谢来捧场!辛苦跑一趟!”酒杯碰撞间,一句句“感谢”“费心了”传递着浓浓的情谊,那清脆的碰杯声,像是在演奏欢快的乐曲。
随着一声高亢、悠长的“开席咯——”,声音拖着长长的尾音,在院子上空回荡,乡厨们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肴鱼贯而出,宴席正式开始。上菜的顺序也有严格规定,必须先上凉菜开胃,像凉拌猪耳朵、夫妻肺片、麻辣鸡丝这些,色泽鲜艳,红亮亮、油汪汪的,上面撒着翠绿的葱花、香菜,味道麻辣鲜香,一上桌,瞬间就打开了宾客们的味蕾,大家纷纷拿起筷子,夹上一筷子尝尝鲜。接着是三道蒸菜,头碗、甜烧白、咸烧白依次登场,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整个院子都飘着香味,勾得人食欲大增。再上三道炒菜,回锅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这些经典川菜色香味俱全,油在锅里“噼里啪啦”地响,厨师们挥舞着锅铲,动作潇洒极了,香味勾得人坐不住,恨不得马上大快朵颐。最后以三道汤菜收尾,酸辣汤、冬瓜排骨汤、三鲜汤等,清爽解腻,为宴席画上完美的句号。
宴席上,劝菜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张嬢嬢,多吃点这个甜烧白,巴适得很!来嘛来嘛,再夹一块!”“李哥,来块霸王肘子,这个才过瘾!搞快搞快,莫客气!”热情的主人家会不断给宾客夹菜,生怕谁没吃好,把宾客的碗都堆得满满的。酒过三巡,气氛愈发热烈。有人开始划拳行令,“五魁首啊,六六顺”“哥俩好啊,八匹马”的声音响彻院子,输的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脸上都笑出了泪花;有人拉着乡厨询问菜肴的做法,乡厨们也毫不藏私,一边比划着炒菜的动作,一边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连调料放多少克都讲得清清楚楚;小娃儿们则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偷偷溜到厨房,眼巴巴地盯着锅里,等着新出锅的炸酥肉,那渴望的眼神,让人看了又好笑又心疼,时不时还咽咽口水,就盼着能早点儿尝上一口。
三、习俗里的川味乡愁
(一)红白喜事的悲喜人生
在川南泸州,嫁女的坝坝宴总是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整个村子都跟着热闹起来,就像过年一样。院子里挂满大红灯笼,红绸子在风里飘啊飘,大门上、窗户上都贴上大红喜字,处处张灯结彩,喜庆得很。九斗碗的菜品中,除了传统菜肴,还会特意增加一道“早生贵子”,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熬成甜汤,寓意着新人早生贵子,家庭美满。新娘的姐妹们会在席间唱起嫁女歌,她们围坐在一起,声音清亮、动听:“乖女出门莫想家,婆家也是你的家”“愿你夫妻恩爱长,幸福日子万年长”,歌声悠扬,情感真挚,唱着唱着,新娘眼眶就红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听的人也忍不住跟着抹眼泪,心里满是感动和祝福。
而在宜宾,丧宴上的坝坝宴则显得庄重肃穆。院子里没有了喜庆的装饰,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的挽联和花圈,风一吹,挽联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对逝者的哀思。菜品也以清淡为主,少了几分热闹,多了一丝缅怀。席间,亲友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逝者的生平往事,讲述着与逝者相处的点点滴滴。“他生前最爱吃我做的回锅肉,每次都吃得精光,还直夸我手艺好”“每次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来帮忙,是个热心肠,这样的好人咋就走了呢”,在烟火香气中,大家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也从彼此身上得到温暖与慰藉,互相安慰着,擦拭着眼泪。
(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在德阳的乡村,至今保留着“吃九碗,传手艺”的习俗。宴席结束后,年轻媳妇们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围着乡厨请教烹饪技巧。乡厨们也不藏着掖着,手把手地教:“选扣肉一定要选肥瘦均匀的三线肉,这样蒸出来才不会太油腻,记住咯!选肉的时候,用手按一按,有弹性的才新鲜。”“炒米粉的时候要小火慢炒,还要加入八角、桂皮等香料,炒出香味才行,莫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年轻媳妇们认真地听着,眼睛瞪得大大的,不时拿出小本子记下来,还不停地问问题:“师傅,这个调料放多少合适啊?”“蒸多久才能熟呢?”她们把学到的手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