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36章 赶集:一场永不落幕的人间盛宴

第36章 赶集:一场永不落幕的人间盛宴

里跑出来,跟在独轮车后面跑。卖货郎笑着逗他们:“莫跑摔咯,想要啥子跟伯伯说!”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过来,这个要蝴蝶发卡,那个要玻璃弹珠。卖货郎熟练地从车上取下物品,递给孩子们,还不忘叮嘱:“别一下子把糖吃完,小心长蛀牙!”一位年轻的母亲走过来,给女儿买了一对红色的头绳,小女孩开心地让妈妈给她戴上,对着路边的镜子照个不停。

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口越来越热闹。三轮车的喇叭声“嘟嘟嘟”地响个不停,摩托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赶场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有说有笑。一位妇人挎着竹篮,篮子里装满了 freshly picked的蔬菜,正和熟人打着招呼:“张大姐,你今儿来晚了!”“可不是嘛,家里的鸡不知道咋回事,早上喂粮食都不吃,耽搁了些时间。”张大姐叹了口气说道。一个小伙子推着装满水果的小车,大声吆喝着:“新鲜的橘子,甜得很!不甜不要钱!”他一边吆喝,一边剥开一个橘子,递给路过的人品尝。一位大爷尝了一口,连连点头:“确实甜,给我称两斤!”

在场口的一侧,有个临时搭建的义诊台。几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在为乡亲们免费看病。“大爷,您这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吃咸的,多注意休息。”一位年轻的医生一边给大爷量血压,一边叮嘱道。大爷点点头:“好,听医生的话!”旁边一位大妈拿着刚开好的药方,感激地说:“现在政策真好,还能在家门口看病,不用跑老远的县城了!”医生们笑着说:“我们定期都会来,大家有啥不舒服的尽管说。”

暮色降临,集市场口渐渐安静下来。亲戚们拉着彼此的手,站在路边说着告别的话。“下回赶场又来耍哈!”“要得要得,你回去路上慢点!”说完,大家依依不舍地松开手,各自转身离去。一个小女孩哭着不愿意和小伙伴分开,妈妈只好蹲下来哄她:“乖,过两天咱们还来,到时候给你买糖吃。”脚步声渐渐稀疏,只有几片塑料袋在风中翻滚,偶尔被风吹起,又重重地落在地上。场口的老槐树下,只剩下几个烟头和零星的垃圾,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落寞。一位清洁工默默地走上前,开始清理这些垃圾,为明天的集市做准备。他推着清洁车,仔细地将垃圾扫进车里,嘴里还哼着一首老歌,那声音在空旷的场口回荡,诉说着一天的繁华与落幕。

三、人物群像:匠·贩·客

手作匠人

铁匠铺里热浪扑面,王师傅赤着膀子抡锤,古铜色的肌肉在火光中起伏。\"当啷——\"大锤落下,烧红的铁块迸出火星,他眯着眼调整角度,脖颈处的汗珠顺着脊梁沟滑进腰带。\"淬火要趁红,慢一秒都不行!\"话音未落,他抄起铁钳将通红的铁块浸入水桶,白雾瞬间吞没半个铺子。学徒小李被蒸汽呛得直咳嗽,仍死死攥着风箱拉杆,火苗在他黧黑的脸上明明灭灭。墙上悬挂的镰刀泛着冷光,刀刃上还留着前日赶集时,李老汉试砍茅草留下的豁口。

角落里,王师傅的妻子正坐在小马扎上打磨锄头木柄。她戴着顶褪色的蓝布帽,细砂纸摩擦木头发出\"沙沙\"声,木屑簌簌落在粗布围裙上。\"这批货得赶在谷雨前做完。\"她头也不抬地说,\"老赵家的地都荒了半个月,就等着新锄头开犁。\"说话间,她从围裙口袋掏出个铝制饭盒,里面是切成小块的咸菜疙瘩和冷馒头,这是夫妻俩的午饭。

竹编阿婆的门槛都被岁月磨出了凹槽。她戴着用红绳系着的老花镜,枯瘦的手指捏着竹篾,动作却稳得惊人。篾条在她膝头穿梭,编织出细密的人字纹,这是编背篓最结实的纹路。每当编到收口处,她总会从针线筐里摸出枚铜铃铛系上:\"小娃娃背着晃起来叮当响,不容易摔跟头。\"竹筛旁摞着几个特制的小竹篮,是给镇幼儿园定制的教具,篮身上歪歪扭扭刻着\"苏坡桥手工\"的字样。

木雕摊前,老师傅正用刻刀雕琢一只根雕熊猫。树皮天然的褶皱被巧妙化作熊猫的毛发,他不时用刷子扫去木屑,露出底下温润的木色。\"这乌木在河里泡了三百年,\"他指着木料上的黑色纹理,\"每道疤都是故事。\"游客举起手机拍摄时,镜头扫过他虎口处的老茧——那里因为常年握刀,已经形成厚厚的角质层,在阳光下泛着瓷白的光泽。

吆喝商贩

黄粑摊前,刘叔的喇叭筒永远挂在脖子上,红绸绳都磨得起了毛边。他掀开蒸笼时总要故意顿一下,让蒸腾的热气裹着甜香漫开,看客们的目光就像被无形的手拽住。\"红糖放得比米还多!\"他一边用夹子翻动黄粑,一边跟老主顾打趣,围裙上的糯米渍洗了无数遍,仍顽固地留着深色痕迹。遇到带孩子的顾客,他会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