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你啊,就是想太多!前天我还见你家小子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壮实得很,能有啥事儿!”众人听了哄笑起来,妇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卦摊。算命先生不恼,慢悠悠地把竹签放回竹筒,自言自语道:“信则有,不信则无,都是缘分。”
竹编艺人老李坐在自家门口的小板凳上,面前的桌子上堆满了竹篾。这些竹篾是他凌晨四点就去后山砍回来的,经过削、破、刮等十几道工序,才变成现在柔韧又光滑的模样。老李戴着圆框眼镜,手中的竹篾在他的指间上下翻飞,如灵动的游蛇。他用小刀削出竹屑,竹屑像雪花般纷纷扬扬地落在石板上。不一会儿,一只精巧的竹蜻蜓便成型了。老李拿起竹蜻蜓,轻轻一吹,竹蜻蜓的翅膀便快速旋转起来。几个孩童围在他身边,眼睛里满是羡慕和好奇:“李爷爷,教我们编嘛!”老李笑着点点头:“好嘞,看好咯!先把竹篾弯成圈,然后用细竹丝交叉缠绕……”他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将竹篾弯曲、编织,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也编出了像模像样的小物件。这时,一位背着画板的游客走过来,被老李的竹编工艺品吸引,想要买一些带回去。老李热情地介绍:“这些都是我自己编的,有竹篮、竹筐、竹椅,您看看喜欢哪样?这竹篮编的时候讲究‘挑一压一’,编出来结实又好看,装菜装水果都合适。”游客挑选了一个精美的竹篮,称赞道:“这手艺真是太棒了,简直是艺术品!”老李听了,脸上笑开了花:“小伙子,你要是喜欢,我再给你编个小摆件,就当交个朋友!”
巷子深处,还藏着一家小小的布鞋坊。门口的木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千层底布鞋,有黑色的老头鞋,有绣着花朵的女鞋,还有虎头鞋。老板娘坐在缝纫机前,“哒哒哒”地踩着踏板,正在缝制鞋面。她的脚边放着一个装满碎布的筐子,这些碎布都是乡亲们穿旧的衣服攒下来的,经过清洗、裱褙、剪裁,就变成了做鞋底的材料。“现在年轻人都爱穿皮鞋、运动鞋,可我还是觉得布鞋养脚。”老板娘一边干活一边说,“你看这针脚,一寸得有十六七针,穿着才结实。1@零?点D×±看±书!? ÷免??费?阅?读°”一位老太太走进来,拿起一双绣花鞋仔细端详:“妹子,给我照这双再做一双,尺码要比这个大一号,我孙女要回来过年了,她就爱穿你做的鞋。”老板娘笑着应下:“放心,保证赶在年前做好,再给丫头绣朵新花样!”
巷子的拐角处,有个卖糖人的小摊。摊主是个中年大叔,他的小推车上支着一个转盘,上面画着各种动物图案。“小朋友,来转一转,转到啥大叔就给你做啥!”大叔笑着招呼路过的孩子。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跑过来,用力一转,指针停在了“龙”的图案上。大叔拿起小铲子,从旁边的糖锅里舀起一勺融化的糖稀,手腕如灵蛇般游走,金黄的糖丝落在石板上,不一会儿,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了。他又用竹签轻轻一挑,再插上一根小棍,递给小男孩:“拿好咯,小心别碰坏了!”小男孩举着糖龙,开心地跑开了,嘴里还喊着:“我有龙啦!我有龙啦!”旁边的孩子们见状,纷纷围了过来,小摊前一下子热闹起来。
场口集散
集市场口是人流吞吐的咽喉。天刚放亮,挑着山货的汉子们就在老槐树下歇脚,粗陶水罐“咕嘟咕嘟”冒着气泡;卖货郎的独轮车堆满花花绿绿的物件,铃铛声“叮铃当啷”划破晨雾,引得早起的孩童追着跑。三轮车的喇叭声、摩托的轰鸣声,与赶场人的笑闹声在此交织。暮色降临时,场口又成了离别的站台,亲戚们拉着彼此的手反复叮嘱,脚步声渐渐稀疏,只留下零星的塑料袋在风中翻滚。
天还没完全亮透,集市场口的老槐树下就聚集了不少挑着山货的汉子。他们的衣服上还沾着露水,裤脚被杂草划破了几道口子。汉子们将扁担靠在树干上,从肩上取下粗陶水罐,“咕嘟咕嘟”地喝着水。水罐里的水冒着热气,还飘着几片野菊花,那是他们为了解渴和提神特意放的。“昨儿我在后山发现个好地方,野香菇多得很,就是路不好走。”其中一个汉子抹了抹嘴角,开口说道。“那下次叫上我,咱俩搭个伴!”另一个汉子接过话茬。他们一边休息,一边谈论着今天的行情,商量着如何能卖个好价钱。这时,一个背着竹篓的老太太走过来,从篓里拿出几个烤红薯分给大家:“都还没吃东西吧,垫垫肚子。”汉子们推辞不过,接过红薯,咬上一口,香甜的味道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卖货郎推着独轮车缓缓走来,车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物件:头绳、发卡、玩具、糖果……车把上挂着的铜铃铛随着车子的晃动“叮铃当啷”地响着。几个早起的孩童听到铃声,立刻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