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53章 川渝文学群像:茅盾、鲁迅、老舍奖作家谱

第153章 川渝文学群像:茅盾、鲁迅、老舍奖作家谱

的交流与融合。他深知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和对文学的敬畏之心。

2018年,李永毅凭借翻译作品《贺拉斯诗全集》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贺拉斯是古罗马着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永毅在翻译《贺拉斯诗全集》的过程中,以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文学的敏锐感知,精准地传达了原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他不仅注重文字的翻译,更注重保留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译文在中文语境下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在翻译贺拉斯的抒情诗时,李永毅通过巧妙地运用中文的诗词格律,将原文的优美韵律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为了翻译好《贺拉斯诗全集》,李永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古罗马文化和诗歌格律。他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我希望通过我的翻译,让中国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古罗马诗歌的魅力。”除了《贺拉斯诗全集》,李永毅还翻译了《卡图卢斯歌集》《维吉尔农事诗》等作品。《卡图卢斯歌集》以其浪漫的爱情主题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而着称,李永毅的翻译生动地展现了原作的情感和意境;《维吉尔农事诗》则是古罗马田园诗歌的经典之作,李永毅通过细腻的翻译,让中国读者感受到了古罗马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李永毅的文学翻译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也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老舍文学奖:市井烟火里的人文情怀

冯小涓:散文天地的抒情者

冯小涓生于四川绵阳,这座浸润着三国文化与蜀地灵韵的城市,赋予了她细腻的情感与敏锐的观察力。涪江悠悠穿城而过,富乐山的云雾常年缭绕,李白杜甫曾在此留下的诗篇,以及街巷中飘散的米粉香气,共同构筑了她创作的灵感源泉。年少时,她常在江边漫步,看夕阳将江面染成金色,听老人们讲述“涪翁”的传说;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里穿梭,触摸斑驳的城墙,感受历史的厚重。这些经历,让她对生活充满热爱,也让她学会用文字捕捉平凡日子里的诗意与温情。

冯小涓荣获北京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散文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脱颖而出。在《老城旧梦》中,她用细腻笔触勾勒出绵阳老城的轮廓:“青石板路蜿蜒如老者的皱纹,承载着几代人的足迹;低矮的屋檐下,老茶馆里飘出的盖碗茶香,与龙门阵的谈笑声交织缠绕。”她回忆起儿时在铁牛街玩耍的场景,街边的糖画摊前总是围着一群孩子,老艺人手腕轻转,一勺融化的糖汁在石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图案;还有那位于城边的圣水寺,晨钟暮鼓中,香客们虔诚祈福,烟雾缭绕间,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脉络。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不仅展现出故乡的独特魅力,更饱含着她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同时,她也关注社会现实,在《城市褶皱里的微光》中,将目光投向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她记录下凌晨四点环卫工人们清扫街道的身影,“橘色的工作服在路灯下格外醒目,扫帚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是城市苏醒前的序曲”;描绘菜市场里为了生计奔波的小贩,“他们粗糙的双手握着秤杆,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期待,即便遭遇风雨,依然坚守着小小的摊位”。通过这些质朴的文字,她展现出平凡人身上的坚韧与善良,表达了对社会正义与人性美好的追求。

谈及创作,冯小涓曾在获奖感言中表示:“散文于我,是与生活对话的方式,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礼赞。我愿做一个虔诚的记录者,将生活中的温暖与感动,用文字传递给每一位读者。”除了获奖作品,她的散文集《倔犟之眼》聚焦于对生活、艺术、人生等多维度的思考。在《艺术的温度》一文中,她探讨绘画、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交融,分享自己在美术馆、音乐会中的感悟,展现出独立思考的锋芒;《幸福的底色》则回归日常生活,通过描写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如冬日里围坐在一起吃火锅,看着热气模糊了每个人的笑脸;或是与孩子在公园放风筝,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挖掘平凡日子里的幸福真谛,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凌仕江:散文世界的心灵捕手

凌仕江来自四川成都,年少时毅然投身军旅,奔赴西藏高原,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雪域戍边生涯。初到西藏,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头痛欲裂,鼻腔里总是充斥着干燥的气息,但当他第一次看到南迦巴瓦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看到纳木错湖的湖水如蓝宝石般澄澈,便被这片土地的壮美深深震撼。在西藏的日子里,他与雪山、冰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