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为伴,也结识了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这些独特的经历,成为他创作的灵魂源泉,赋予其作品神秘而厚重的人文气息。
凌仕江凭借散文集《蚂蚁搬家要落雨》获第十届四川文学奖,这部作品以非虚构的笔触,构建起一座连接故乡与他乡的精神桥梁。书中,他以“蚂蚁搬家”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为引,用细腻笔触刻画离乡者的命运。在《老井记事》中,那口故乡的老井不仅是水源,更承载着童年回忆与乡亲们的情感纽带。他写道:“夏日的午后,我们总爱趴在井沿,看井底摇曳的水草,用绳子系着木桶打水,清凉的井水扑在脸上,驱散了暑气。老人们围坐在井边,讲述着家族的故事,那些声音随着水波荡漾,久久不散。”《学堂钟声》里,山上破旧学堂的钟声,敲响的是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望与命运的抗争,他回忆起老师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授课,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上,同学们认真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谈及获奖,凌仕江感慨道:“故乡是作家永远的根,这次获奖让我更加坚信,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他的代表作《西藏的天堂时光》《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更是将雪域风情与生命哲思完美融合。在《西藏的天堂时光》中,他以诗化语言描绘布达拉宫的庄严:“在晨光中,白宫的墙壁泛着圣洁的光芒,红宫的金顶闪耀着神秘的色彩,转经的人群沿着宫墙缓缓移动,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纳木错湖的静谧也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偶有飞鸟掠过,打破这份宁静,泛起的涟漪如岁月的皱纹” ;在记录与藏族同胞相处的点滴时,他刻画了藏民次仁大叔豁达的笑容,“那笑容如高原的阳光,灿烂而温暖,即便生活艰辛,他依然会在闲暇时唱起悠扬的藏歌”;卓玛姑娘纯真的眼神,“她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清澈,当她讲述起古老的传说,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展现出藏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信仰的坚守。
而在《藏地兵书》系列散文中,凌仕江聚焦军旅生活,用真实而震撼的文字,讲述战友们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与雪山、哨所相伴的日子。“寒风如刀,却割不断我们守护边疆的决心;孤独如影,却让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他描写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哨所,士兵们每天冒着风雪巡逻,睫毛上结满冰霜;夜晚围坐在火炉旁,听老兵讲述戍边故事,火光映照在每个人坚毅的脸庞上。这些文字不仅是对军人奉献精神的赞歌,更是对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绽放光芒的礼赞 。
张渝:山城文化的书写者
重庆作家张渝获中国第三届老舍散文奖提名奖,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长江和嘉陵江的水,骨子里镌刻着山城的印记。他从小在十八梯的青石板路上奔跑,在朝天门码头看船只往来,听着“棒棒”们的吆喝声长大。这座8d魔幻城市的独特地貌——爬坡上坎的街巷、穿楼而过的轻轨、层叠错落的建筑,以及热情豪爽的重庆人,都成为他散文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
张渝的散文集《重庆书》,堪称一部立体的山城百科全书。在《吊脚楼往事》中,他追忆这些依山而建的古老建筑:“木质的梁柱在岁月中吱呀作响,层层叠叠的屋檐下,藏着老重庆的家长里短。曾几何时,妇女们在江边捶衣的声响,与码头的号子声,共同谱写出独特的山城韵律。”他详细描写吊脚楼的构造,底部用木桩支撑,悬空于陡峭的山坡上,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屋内,竹编的墙壁、木制的楼板,充满了古朴的气息。每到夜晚,吊脚楼里透出星星点点的灯光,与江面上的船火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而在描写重庆美食时,他笔下的火锅仿佛带着热气扑面而来:“红汤翻滚,牛油飘香,毛肚在滚烫的锅中七上八下,瞬间勾起食客的味蕾,这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重庆人豪爽性格的写照。”他讲述火锅的起源,源于码头工人为了驱寒祛湿,将廉价的牛下水放入麻辣的汤料中煮熟食用,逐渐演变成如今风靡全国的美食。他还描写了重庆小面的独特魅力,清晨的街头巷尾,小面馆里坐满了食客,一碗面条,配上红油、花椒、葱花、榨菜,简单却充满滋味,是重庆人一天生活的美好开端。
张渝更注重挖掘重庆人的精神特质。在《棒棒军传奇》中,他长期跟随棒棒军爬坡上坎,记录他们用一根扁担挑起生活重担的艰辛。“他们的肩膀被扁担磨出厚厚的茧,却始终挺直脊梁;面对生活的困苦,脸上依然挂着乐观的笑容”,他描写棒棒老陈,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每天清晨五点就来到街头等待雇主,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