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55章 巴山蜀水武魂传

第155章 巴山蜀水武魂传

刚的拳法。周元化在青城山隐居时,观察溪流绕石、藤蔓缠树的形态,将自然之理融入拳法,创造出“化门缠丝十八式”。字门武术的诞生更具文化特色,其先祖是一位痴迷书法的武举人吴文翰。吴文翰每日临摹颜真卿《颜勤礼碑》、王羲之《兰亭序》,忽有一日灵感突发,将颜真卿的雄浑笔意转化为拳法的刚劲,把王羲之的飘逸笔法融入招式的灵动,创造出独特的字门拳法体系。在字门传承中,弟子入门不仅要学习武术,更需每日练习书法两小时,从横竖撇捺的运笔中,领悟武术招式的神韵。会门武术的传承充满神秘色彩,其功法结合了巴蜀地区的巫术文化与峨眉派的内家功夫。会门的传承保留着古老的仪式,新掌门继任时,需在祖坛前进行“通神仪式”,由老掌门将象征传承的“五雷令牌”授予新掌门,同时传授只有掌门知晓的神秘咒语与内功心法,通过独特的师徒秘传方式,将神秘功法代代相传。

洪门与盘破门的传承则与巴蜀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洪门起源于反清复明时期,其初代掌门陈开山,本是重庆朝天门码头的搬运工,因不满清朝统治,召集码头兄弟成立洪门。他将码头搬运货物时的扛、抬、推等动作,融入武术招式,创造出洪门独特的“扛山拳”“推云掌”。盘破门发源于资中县罗泉镇,此地山路险峻,匪患频发,当地武人在防御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腿法为主的武术风格。

四、打金章:巴蜀武林的荣耀丰碑

打金章堪称巴蜀武林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它起源于1918年的成都青羊宫,由四川军政当局以“强民尚武”之名举办,初衷是为了弘扬武术精神,选拔民间高手。这场赛事一经推出,便如星火燎原,迅速点燃了整个巴蜀武林的热血。其严苛的赛制历经百年传承,始终保持着对武术纯粹性的追求——选手需历经资格赛的层层筛选,从夺蓝章、争银章,直至问鼎象征至高荣耀的金章,每一步都镌刻着武者的血汗与坚韧。

(一)烽火擂台:老成都的热血记忆

早期的打金章擂台就设在青羊宫的三清殿前,临时搭建的木质擂台上铺着粗麻布,四周挤满了翘首以盼的观众。擂台四角高悬写有“以武会友”“勇者无惧”的杏黄旗,场边摆放着大铜锣与长木凳,供裁判与观赛的武林前辈就座。选手们身着短打劲装,腰间系着不同颜色的绸带区分门派:红色代表洪门的刚烈,青色象征峨眉的灵秀,白色寓意僧门的禅意。

比赛时没有护具,全凭真功夫对决,拳拳到肉、招招见血是常态。1925年的赛事中,洪门选手陈铁柱对战赵门高手刘铁山,两人激战三十回合,陈铁柱凭借一记势大力沉的“洪门虎啸拳”将刘铁山打下擂台,嘴角带血的他却高举双臂,赢得全场如雷的欢呼。当时的《新新新闻报》曾记载:“青羊宫前,金章之争,观者如堵,其壮怀激烈处,直叫山河变色。”更令人称奇的是1930年,女武者“铁蝴蝶”李秀贞登台挑战男性选手,她以杜门暗器配合闭手拳,在电光火石间卸去对手武器,成为打金章历史上首位夺银章的女性,此事轰动一时,打破了“女子难入武林”的旧俗。

(二)薪火相传:赛制的坚守与革新

随着时代发展,打金章赛事的场地也在不断升级。如今的擂台采用现代化设计,环形的钢结构擂台搭配led电子显示屏,能实时显示选手的攻击力度、速度等数据。擂台四周加装高清摄像机,慢动作回放技术让观众不错过任何精彩瞬间。但赛制依然保留着传统内核:选手需先通过“武举人”资格赛,展示基本功与门派绝学;晋级后参与“银章争夺赛”,进行实战对抗;最终胜者方可角逐金章。

每到赛事举办期间,来自峨眉派、岳门、僧门等各大门派的高手们依然会齐聚一堂。在2023年的川渝武术精英赛上,峨眉派年轻弟子苏月如对战盘破门的腿法高手周雷,苏月如以一套变幻莫测的“玉女剑法”巧妙化解对方凌厉的腿攻,剑尖与腿风相撞迸发火星。最后,她抓住破绽,剑尖轻点对手胸前穴位,赢得满堂彩。场边的老拳师们纷纷点头:“这丫头,把峨眉剑的‘巧’字发挥到了极致!”而在后台,选手们仍遵循古礼,互相抱拳行礼,传承着“点到为止,以德服人”的武道精神。

(三)文化盛宴:武术与川渝风情的交融

打金章不仅是武艺的较量,更成为了巴蜀武术文化展示的舞台。赛事期间,擂台周边会设置“武林文化长廊”,展示各门派的历史渊源、镇派兵器和独门秘籍复制品。僧门会展出记载着“金刚拳”要义的古本佛经,字门则陈列掌门人与书法大家合作的“武墨同辉”作品。观众们在观看激烈比赛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巴蜀武术的深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