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58章 钢与柔:成都东郊的双重叙事

第158章 钢与柔:成都东郊的双重叙事

件新棉袄。售货员阿姨认得厂里的人,看见父亲的工装就笑着说:\"红光厂的?今天有紧俏的肥皂,给你留了两块。\"

澡堂隔壁的理发店是个热闹去处。王师傅的推子比车间的机床还快,\"咔咔\"几下就剪好一个\"工人头\"。他总爱跟顾客打听厂里的事,剪着剪着就说:\"听说你们车间要涨工资了?\"要是遇见厂里的先进工作者,他还会多剪两剪刀,说:\"给英雄剪得精神点!\"镜子旁边挂着张老照片,是他年轻时给苏联专家理发的样子,那时他还穿着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邮局的李大姐对106信箱的信件门儿清。每天上午十点,她都会把盖着\"成都106\"邮戳的信分好,用红绳捆成捆,等着厂里的通讯员来取。有次我替父亲寄信,她看了地址就说:\"3分箱是检验科的吧?张科长的信昨天刚寄走。\"她的抽屉里总放着块橡皮,专门用来修改写错信箱号的地址,橡皮上的字都被磨平了,却比任何公章都让人信服。

供销社的柜台前总排着长队。凭厂里发的购货本才能买到的白糖、奶粉,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东西。刘主任戴着副老花镜,算盘打得噼啪响,边算边说:\"李师傅,这个月的糖票用完了,下个月再来吧。\"但要是看见谁拿着医院的证明,他又会偷偷多给二两,说:\"给孩子补补身子。\"柜台下面的木箱里藏着各种票证,粮票、布票、工业券,像藏着一个时代的密码。

五、东郊记忆里的时光褶皱

从宿舍区出来,沿着当年上下班的路往前走十分钟,就能看见东郊记忆的大门。生锈的铁门还保留着\"成都红光电子管厂\"的字样,只是旁边多了块崭新的牌子,写着\"音乐公园\"。第一次进去时,我像闯进了时光的褶皱里——老厂房的红砖墙上,一半画着\"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一半喷着嘻哈涂鸦;当年的冲压车间改成了livehouse,舞台上方还挂着老式行车,只是吊钩上不再挂着零件,而是悬着五颜六色的灯串。

设计师刘家琨真是个妙人。他把1.8万平方米的显像管装配厂房改成了演艺中心,水磨石地坪擦得锃亮,还能照见当年机器的影子;把玻壳厂房变成了艺术展厅,24米跨度的框架结构下,当代艺术品和老机床摆在一起,竟有种奇妙的和谐。最绝的是那个10万级洁净室,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玻璃墙上贴着当年的操作规程,旁边却摆着潮牌服装店,穿汉服的姑娘和戴棒球帽的小伙擦肩而过,像场跨越时空的约会。

周末的东郊记忆总是挤满了人。穿洛丽塔裙的姑娘举着,在\"大生产\"的壁画前拍照;戴棒球帽的小伙子抱着吉他,坐在机床改造的咖啡桌旁弹唱;还有些像我这样的中年人,在\"厂史陈列馆\"里对着老照片发呆。有次我在陈列馆看见台老式刻线机,牌子上写着\"1975年出厂,红光厂精密车间专用\",突然想起父亲说过,他年轻时就是靠着这台机器,拿了全厂技术比武的冠军。

园区里的\"工人食堂\"最是暖心。墙上挂着搪瓷缸和毛主席像,菜单上写着\"车间回锅肉钳工小炒电工凉面\"。我点了份回锅肉,味道竟真的像张嬢嬢炒的,肥瘦相间,带着锅气的焦香。邻桌是对情侣,女孩拿着手机拍菜,男孩说:\"我爷爷以前就在这厂里上班,说当年能在食堂吃份回锅肉,比过年还开心。\"女孩笑着说:\"那我们多吃点,替爷爷补回来。\"

漫卡街(以前叫明星街)的石板路还是老样子,只是当年的宣传栏换成了霓虹招牌。?如!文¨网^ ¨无-错/内!容·卖老冰棍的大爷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的保温箱上,用红漆写着\"红光厂冰室\"。我买了根冰棍,大爷笑着说:\"这味道跟当年厂里冰库的一样,就是现在年轻人不爱吃了,都去喝那边的网红奶茶。\"顺着他指的方向,果然有家奶茶店,招牌是用旧齿轮做的,写着\"时光特调\"。

2019年挂牌\"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那天,我特意回了趟东郊。老陈的修车铺还在,他正给辆共享单车补胎,旁边摆着辆擦得锃亮的二八大杠,车头上挂着红绸子。\"这是厂里老书记的车,今天他要来参加挂牌仪式,让我拾掇拾掇。\"老陈擦着汗笑,\"你说奇不奇?当年咱们推着自行车上班,现在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来玩,这轮子转着转着,倒把时光转圆了。\"

六、黄昏里的回声

东郊的黄昏总来得慢悠悠的。夕阳把建设路的梧桐叶染成金红色,落在东郊记忆的涂鸦墙上,那些\"打倒一切\"的标语和现代的卡通图案重叠在一起,倒像时光在对话。老茶馆里,李大爷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