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59章 药香千载:孙思邈的传奇一生与蜀地遗踪

第159章 药香千载:孙思邈的传奇一生与蜀地遗踪

践中。他首创\"阿是穴\"理论,某次为腿痛患者针灸时,遍寻古籍记载的穴位无效,患者痛呼\"是这里!是这里!\"(\"阿是\"为方言\"就是这里\"之意),他应声下针,疼痛立止,由此总结出\"以痛为腧\"的取穴法,至今仍是针灸学的重要原则。

在外科领域,他创造性地使用葱叶作为导尿管——取新鲜葱叶,剥去外皮,保留内膜,剪去尖端,润滑后轻轻插入尿道,成功为尿闭患者导尿,这比西方使用金属导尿管早了一千多年。他还记载了下颌骨脱臼的整复术:\"令患者坐定,医者以两手托住下颌,拇指按压臼齿,轻轻向上推送,同时令患者闭口\",其操作步骤与现代医学的手法复位几乎一致。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营养缺乏症的认知。在山区行医时,他发现许多山民\"入夜则目盲,不能视物\",便尝试用猪肝、牛肝煮汤施治,疗效显着——这其实是补充维生素a治疗夜盲症的雏形。针对\"脚弱不能行\"的脚气病(维生素b?缺乏症),他不仅用杏仁、吴茱萸、蜀椒等药物治疗,还提出\"常食谷皮粥\"预防,这比1642年欧洲首次论述脚气病早了近千年。¨c*h*a`n/g~k`a¨n`s~h-u·.?c¨o,m,

孙思邈的伟大,更在于他为医者树立的道德标杆。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他系统阐述了\"大医\"的标准:\"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强调对待患者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无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都应一视同仁;遇到危急病症,即便\"道途险远,黑夜雨雪\",也必须\"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他对医者的告诫至今振聋发聩:\"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要求医者\"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反对\"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敷衍态度。这些论述构成了中医伦理的核心,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

这位拒绝了隋唐两朝官职的医者,一生足迹遍布秦、晋、蜀、陇等地。隋文帝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他以\"志在山林,不好荣利\"婉拒;唐太宗亲赴华原探望,见他\"容貌甚少\"(《旧唐书》记载),惊叹不已,欲授予爵位,他仍以\"臣有疾,不堪从政\"推辞。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医学,临终前遗嘱\"薄葬,不藏冥器,不杀牲祭祀\",享年一百零一岁(一说一百四十一岁,生卒年存争议)。

当他的灵柩从华原运往五台山安葬时,沿途百姓自发焚香送行,有人捧着他曾治愈的药草,有人端着他开过的药方,哭声震野。后来,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称\"药王山\",在山上修建药王庙,每逢四月二十八他的诞辰,四方医者、药农都会前来祭拜,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而在遥远的巴蜀大地,孙思邈留下的足迹更为深邃。这片多山多水、物产丰饶的土地,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药草资源,更见证了他\"大医精诚\"的一生。那些散落在青城山、江油、通江、巴中、南充的药香,恰如他未写完的医书,在时光里静静诉说着传奇。

巴蜀药痕:孙思邈的蜀地行迹

青城山:医典与药草共生

青城山南麓的晨雾里,至今还飘着淡淡的川芎香。当地人说,这是孙思邈留下的味道——公元660年左右,已近八旬的孙思邈听闻\"青城天下幽\",更慕其\"药草丰茂\",便背着药篓踏上了蜀地的山路。当他站在青城山前,望着云雾如纱缠绕山峦,喃喃自语:\"此乃草木修行之地。\"

他选择住进青城山道教学院的前身——天真观(今玉清宫)。道观位于丈人峰下,四周古木参天,清泉潺潺,正是《千金要方》中\"山林深远,固是佳境\"的写照。每日清晨,他便带着小道童入山采药,青石板路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布鞋,却挡不住他辨认药草的专注:\"这是黄连,味苦性寒,治痢疾最效;那是厚朴,皮可燥湿,花能理气。\"

观中老道回忆,孙思邈常坐在三清殿后的银杏树下整理药方,泛黄的纸页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偶尔停下笔,会指着树上的银杏果说:\"这白果虽能止咳,却含小毒,需去芯煮熟方可入药。\"他带来的《千金要方》手稿,在青城山的湿润空气中渐渐增厚——那些在山中新发现的药草、新总结的疗法,都被他一一补入,最终成了《千金翼方》的雏形。

青城山的药草中,川芎与孙思邈的缘分最深。传说某个春日清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