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炖鸡等传统药膳。70岁的王婆婆是活动的常客,她的手艺传自祖辈:“我奶奶说,孙真人当年就在这谷里教大家用辛夷花做菜,说‘春吃辛夷,夏祛暑气’。你看这花煎蛋,蛋要土鸡蛋,花要刚开的,火候不能大,吃着才有清香味。”活动现场,孩子们围着石臼学捣药,木杵撞击石臼的“咚咚”声,与远处药王谷祭祀大典的鼓声遥相呼应,仿佛穿越千年的对话。
药园旁还建有“药王医药文化馆”,馆内陈列着孙思邈在江油活动的史料复刻件:“药王石室”的药方拓片上,“治头痛方:辛夷、川芎、白芷各等分,蜜丸”的字迹清晰可辨;炼丹炉的复原模型旁,摆放着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丹药模具;互动展柜里,游客可以通过ar技术“穿越”到唐代,看虚拟的孙思邈在药园里辨识药材、记录药性。最受欢迎的是“药材气味体验区”,数十个玻璃瓶里装着不同药材的干品,轻轻一嗅,苍术的辛辣、厚朴的苦香、辛夷的清甜便在鼻尖萦绕,让人真切感受到孙思邈当年“遍尝百草知性味”的艰辛。
“新新计划”的另一个重要项目,是“中药森林步道”的修复。这条14公里长的步道沿孙思邈当年采药的路线修建,沿途设置了108个解说牌,每个牌子对应一种药材,既有植物学特征介绍,也有孙思邈的用药心得。比如在七叶一枝花旁,牌子上写着:“孙思邈言:‘此草形如七叶,顶端一花,能解蛇毒,捣烂敷之即效。’民间称‘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徒步的游客常常停下脚步,对照牌子辨认路边的药草,有孩子还会学着孙思邈的样子,轻轻摘下一片叶子闻闻气味,惹得同行的大人笑道:“小心点,别真学药王尝药呀!”
药园的尽头,立着一块刻有“大医精诚”的石碑,这是从“药王石室”拓印复刻的。每天清晨,药园的工作人员都会在这里举行简单的诵读仪式,齐声朗读“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的箴言。李师傅说:“种药先做人,孙真人的医德,比他的药方更重要。我们守着这片药园,不光是种药材,更是要把这份‘济世’的心思传下去。”
夕阳西下时,药园被染成温暖的金色,天麻的嫩叶上还挂着水珠,辛夷树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望药亭上,几位老人正借着余晖辨认药草图谱,他们的身影与千年前孙思邈在山中采药的背影渐渐重叠。这片新新计划下的药园,既延续着古老的智慧,也生长着新的希望——就像那些年年绽放的辛夷花,无论时光流转,始终带着济世的芬芳。
通江:龙潭药韵与古今传承
通江县毛浴镇的龙溪沟,溪水潺潺流淌,在山谷间画出一道碧绿的弧线。溪边那块被当地人称为“孙氏池亭”的巨石,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顶部平整如台,可容四人围坐,石面上深浅不一的凹痕,传说是孙思邈当年捣药时留下的。如今,巨石旁立起了一块说明牌,详细记载着“龙子赠方”的传说,常有游客坐在石上,望着潭中倒映的云影,想象着那位老大夫当年在此着书行医的场景。
龙潭上方的“药王栈道”是近年修复的景点,栈道沿崖壁而建,宽不足米,仅容一人通行,木板上铺着防滑的竹片,一如孙思邈当年采药时走过的险路。栈道旁的崖壁上,能看到几处人工开凿的小洞,向导说这是“药篓挂孔”——当年孙思邈采药时,会把沉重的药篓挂在崖壁的木桩上,减轻负重。现在,这些孔洞里被插上了仿真药草,黄连、党参、五味子的模型随风轻摆,旁边的解说牌写着:“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通江多良药,黄连尤佳,其味极苦,能清热燥湿。’”
沿栈道上行至药石坡,“虎项垭”的石碑赫然在目。石碑旁新修了一座小巧的“感恩亭”,亭内的壁画描绘着“猛虎驮医”的故事:洪水滔天中,猛虎伏身渡孙思邈过河,他手中的药篓高高举起,生怕打湿了药材。当地老人说,这壁画是按祖辈口传的模样画的,“孙真人救了老虎,老虎救了孙真人,这叫‘善有善报’”。亭外的空地上,摆放着几组石碾、石臼,游客可以体验古法捣药,当苍术、白芷的粉末从石臼中扬起,香气混着山风飘向远方,让人想起孙思邈“捣药声惊山鸟飞”的诗句。
通江县城的“药王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件特殊的展品——一本民国时期的《水府药方》手抄本。据考证,这是后人根据孙思邈从龙宫所得医典复刻的,书中记载了36种水族药材的用法,如“海马可补肾,海龙能壮阳”“石决明(鲍鱼壳)治眼疾”等,许多内容与现代中医药典吻合。纪念馆馆长介绍:“孙思邈将水族药材与陆地药材结合使用,拓展了中药的来源,这在当时是很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