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清晨的露珠在老宅后院新垦荒地的草叶上滚动,折射着初升朝阳的金辉。¢看′书-君? ,追`最-新^章+节-沈微(林薇的意识)站在后院门口,目光越过那片承载着深紫色希望的薯苗田,越过散发着森林清香的堆肥堆,最终落在那片刚刚被清理出来、还显得空旷而杂乱的角落——那里,将成为“沈记”肥皂工坊的雏形。
桌上那枚萧砚留下的一两银锭和卖皂换回的沉甸甸铜钱,不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启动新事业的引擎。西市的惊魂让她深刻认识到,单打独斗和街头摆摊的脆弱。她需要更稳定的生产,更规范的流程,更安全的销售渠道。建立一个小型工坊,势在必行。
“小姐,木料和工具都买回来了!”小桃清脆的声音带着兴奋,从院门口传来。她身后跟着赶驴车的王伯,车上堆着几根笔直光滑的杉木条、几块厚实的松木板,还有斧头、锯子、刨子等木匠工具——这是用那锭银子在镇上采购的。
“辛苦了,小桃,王伯。”沈微迎上去,帮着卸货。沉甸甸的木料搬进后院,带着新木特有的清香,瞬间给这片原本只有泥土和堆肥气息的角落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
“沈姑娘,您这是要…盖房子?”王伯看着堆放的木料,有些不解。
“搭个棚子,遮风挡雨,以后就在这里做皂了。”沈微解释道,眼中闪烁着规划的光芒。
选址就在堆肥堆旁边,背靠老宅后墙,取水方便,也相对避风。地方不大,但足够初期使用。沈微心中早已有了草图:一个简单的单坡顶棚,三面用木板或竹席围挡,留一面敞口便于通风和搬运材料。
“搭棚子?这活儿老汉能帮上忙!”王伯一听来了精神,他年轻时也干过泥瓦木工,“杉木做柱子和梁,松木板做顶棚和围挡,结实又便宜!”
沈微求之不得:“那太好了!工钱…”
“嗨!说什么工钱!”王伯大手一挥,“沈姑娘您帮衬我生意,又给咱们村弄出那么好的犁,老汉帮点小忙算啥!管顿饭就成!”他性格耿直爽快,对沈微是真心佩服。
有了王伯这个经验丰富的帮手,棚子的搭建速度大大加快。沈微和小桃负责打下手,递工具、扶木料。锯木的“嗤嗤”声,斧头砍削的“梆梆”声,锤子钉钉子的“叮当”声,打破了后院清晨的宁静,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劳动乐章。
沈微并非袖手旁观。她仔细回忆着现代简易工棚的结构原理,结合王伯的经验,提出一些建议:比如顶棚的坡度要利于排水,敞口的方向要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地面最好夯实铺一层碎砖防潮…王伯听得连连点头:“沈姑娘懂得真多!是这个理儿!”
看着一根根木柱稳稳立起,看着横梁架设完成,看着松木板被一块块钉上,一个简陋却结实、能遮风避雨的棚屋轮廓渐渐清晰,沈微心中涌起一股**亲手搭建基业的踏实感**。这不再是一个虚无的想法,而是正在她眼前、由她亲手一点点变成现实的物理空间!
**(中)**
棚屋的骨架搭好,沈微的注意力立刻转向了核心——生产设备和人员。*三}\叶??屋(? =已ˉˉ÷发{?布e°最|Dt新?o~章·节?
制作肥皂的核心设备并不复杂,但需要实用。她拿出纸笔(现在舍得买些好点的纸了),凭借记忆和系统知识,画出了几个关键设备的草图:
* **大型皂化锅:** 需要一口厚实、耐碱的铁锅。这个直接委托给李大锤打造,要求锅深、壁厚、带盖。
* **油脂精炼桶:** 选了一个容量适中的旧陶缸,清洗干净,准备用于猪油等动物油脂的加热过滤提纯。
* **搅拌工具:** 需要几根结实的长柄木铲,用于皂化过程中的搅拌。
* **冷凝水槽:** 用砖块和木板在棚屋一角砌了个浅池,准备注满冷水,用于皂液冷凝成型。
* **切皂台和模具:** 找了一块厚实平整的石板充当切皂台,又让王伯用边角料做了几个大小统一的木框模具。
这些设备简陋吗?非常简陋。但每一件,都是沈微根据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精心规划、亲手参与制作的。看着它们一点点在后院棚屋里归位,一种**掌控生产流程的初步信心**油然而生。
硬件有了,软件(人员)同样关键。她和小桃两个人,既要管农具作坊的账目和协调(李大锤那边订单不断),又要照料田地、堆肥、育苗,还要做皂,实在分身乏术。招募人手,势在必行。
人选,沈微心中早有计较。她不需要多么伶俐聪明,首要的是**勤快、本分、可